(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 > 今日重庆

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八成支持青年科研人员

发布时间:2023-09-29 06:54
发布时间:2023-09-29 06:5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9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3.0)以来,针对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等问题,进一步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担纲重任,优化用人单位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微环境”,取得积极成效。近两年,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用于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的占比超过80%,全市博士后基金、博士“直通车”项目累计支持602项、金额达6020万元。

据介绍,减负行动3.0从“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比如,加大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规模。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比例不低于70%;给予新入职博士、博士后不少于5年稳定科研经费支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给予新入科研岗青年人才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

为大力培育杰出青年人才,我市还将青年人才培养成长作为考核科研平台的重要指标,建立完善了对基础前沿和公益性研究岗位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国家、市级创新平台集聚青年人才的能力。同时,加大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力度,资助标准由过去的每项50万元增加至每项最高100万元。

据统计,2022年,全市四分之一以上市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由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主要负责人,累计195项博士“直通车”项目、70个市杰青项目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支持。

此外,我市各高校院所还积极探索“一校一策”“一院一策”,定制高层次人才成长计划。比如,西南大学出台《西南大学“英才工程”实施办法》,设立“含弘优青岗”“含弘研究员”,连续全额支持“领军人才培育”和“拔尖人才培育”,重点支持科研基础好、培养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

又如,市中药研究院实行“PI制”(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组织模式和经费“包干制”管理模式,成立青年博士为负责人、其他青年博士为主研人员的项目PI团队6个,构建以科学问题阐释、标志性成果产出和人才成长为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优化服务,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比如,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项目申报手续和流程,完善监督措施,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集中到科研工作上,更加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和活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氛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