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以“3+1”农合联为引擎 重塑乡村振兴服务生态

发布时间:2025-05-28 06:55
发布时间:2025-05-28 06:5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云阳县泥溪镇为农服务中心

晨光熹微,永川榨菜基地的菜苗裹着露珠闪烁。种植户罗世奎放下锄头,掏出手机查看刚收到的消息——“您的‘订单农业’协议已生效”。望着眼前连片的菜田,他欣慰地说:“以前总担心卖不上价,现在有了产业农合联,我们只管种、不愁卖。”

从过去农户四处奔波,到如今通过农合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实现“一站式”服务,一年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正在巴渝大地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战略破局

以改革重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必答题。

2024年4月,我市《关于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发布,一场以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的变革悄然展开。

何谓“三位一体”改革?据介绍,“三位一体”改革即通过整合生产、供销、信用三大服务功能,构建全链条、综合性为农服务体系,旨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具体而言,则是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协同,兼具区域性通用服务和行业性专业服务功能的农合联,打造以农合联为平台、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社会化协作与专业化分工有效衔接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改革确立了‘1131’总体框架,即围绕建设为农服务能力西部领先的全国‘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区、联农带农富农新样板1个总体目标,构建以农合联为大平台的农业农村大合作、大服务、大产业全面发展的1个新型为农服务体系,一体推进生产、供销、信用3大服务,抓住数字化改革赋能1个关键变量。”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计划到2027年,全市农业产业服务高质高效、农村流通服务全面覆盖、农村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体系重塑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走进市级为农服务中心,数字农机调度平台的大屏幕上,各类农机设备的实时位置、作业状态一目了然;云阳县为农服务中心的11支专业服务队,随时待命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忠县马灌镇为农服务中心则实现了从配送农资到土地托管的“一站式”服务……

这样的三级服务体系,构成了“三位一体”改革的骨架。市级中心如同“指挥中枢”,统筹调度资源;区县中心作为“中转枢纽”,对接需求孵化项目;乡镇中心则是“触角终端”,将服务直接送达田间地头。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改建区县为农服务中心30个;提质增效乡镇基层示范社,建成乡镇为农服务中心117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在这一框架下,“3+1”农合联体系便成为资源整合的关键抓手。所谓“3+1”,即在市、区县、乡镇三级区域农合联基础上,叠加产业农合联,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科技、金融等所有涉农资源,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深耕”的服务网络。

一年来,市级层面成立了市农合联以及柑橘、榨菜、脆李、花椒4个产业农合联,各区县也相继组建了区县、乡镇农合联。市农合联副会长单位重庆农商行、安诚保险等金融机构结合会员单位实际,陆续推出“花椒贷”“种子贷”等30余款特色信贷、担保、保险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农合联总数达到281个,其中区域农合联204个、产业农合联77个,共发展会员单位11600余个,全市三级农合联架构已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合联数字化服务平台,“村村旺农服通”平台已完成农资保供、农机调度、农技培训等智慧农业服务场景应用开发,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市共上线登记服务主体532家,各类农机设备10166台(套)、农机手1842人。

服务蝶变

绘就山乡共富新图景

“土地归集起来种,供销合作社当‘田管家’,我们一起来经营,收益按比例分,风险大家一起扛!”在铜梁区白羊镇水碾村,村民李正元谈起“三方共耕”模式赞不绝口。

为破解“谁来种地”问题,2024年,铜梁区供销合作社联合村集体、农户推出无地租“三方共耕”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出“众耕宝”种地品牌。

首批试点中,8个镇23个村归集土地3万余亩开展集中生产,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并参与农业生产,村民“无压力”自种自收,首批试点作物水稻、青菜头、油菜产量分别提升9%、12.5%、5.1%。“共耕”的三方商议确定:大春作物按供销合作社6成、村集体0.5成、农户3.5成分配收益;小春作物按供销合作社2成、村集体1成、农户7成分配利润。

如今,农户收入新增上千元,种地有事干能挣钱,种田效益提升了,收益分配也更透明了。

同样,金融服务创新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水”。铜梁区供销合作社发挥农合联桥梁纽带作用,引导10余家金融机构为136个村集体授信,撬动金融机构投入“三农”信贷资金10亿元以上。

更贴心的是,当地还建立了产业互助基金,少云镇70余户农户参与的乌鱼发展互助基金规模已达1000万元。与此同时,为防范风险,铜梁区供销合作社还统一购买农业保险,将农户种地损失降到最低。

铜梁区的“三方共耕”模式,正在改写传统耕作方式。而订单农业则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永川区供销合作社与涪陵榨菜厂合作,将青菜头初加工环节留在本地,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还增加本地就业。

改革成效最终落脚于农民的获得感。从铜梁的“众耕宝”到永川的青菜头基地,通过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创新等方式,改革让资源“活”起来、服务“沉”下去、农民“富”起来。

一年来,重庆“三位一体”改革交出亮眼答卷:撬动金融机构投入“三位一体”改革信贷资金规模达395亿元,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超1200万亩次。“下一步,将围绕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农合联‘四梁八柱’组织构架,计划新组建乡镇农合联100个,新发展各类农合联会员3000个,建设一批为农服务中心,推动改革试点100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