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就业意愿的6525人全部稳定就业,符合参保条件的10315人全部参保;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58种,鱼类资源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个等级;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20年1395起下降至2024年573起,降幅58.9%……
这是7月7日在江津区召开的全市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介绍的我市长江禁渔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四年多来,重庆如何担起上游责任,取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
江津区几江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依托渔政视频AI预警系统,统筹各方力量参与违规垂钓、非法捕捞、三无船舶等巡护工作。记者 赵伟平 摄
从“退得出”到“稳得住”
退捕渔民转产上岸,生活有保障
“生活有保障,日子比以前好多了!”站在长江边上,谭明冬高兴地对记者说。
谭明冬是涪陵人,他和妻子都曾是渔民,年收入有10万元。然而,随着长江生态恶化,水里的鱼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面对“鱼儿越捕越小、渔民越捕越穷”的现实。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后,谭明冬响应号召,带头“收网上岸”。退捕后,他获得了政府奖补资金20.6万元,购置洗车机具设备,开办洗车场,月收入6000元左右,收入更稳定,日子也比以前有保障。
在重庆,像谭明冬一样退捕转产的案例还有很多:万州退捕渔民陈波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找到了畜禽养殖的致富新路,目前年收入20万元左右;在垫江,当地政府筹集600万余元对龙溪河渔民实施补偿安置,引导退捕转产,共签订退捕协议53人,退捕渔船53艘,完成率100%……
如今,全市各区县通过紧盯退捕渔民生计,坚持做到跟踪监测、就业帮扶、社保兜底“三个全覆盖”。截至目前,有就业意愿的6525人全部稳定就业,符合参保条件的10315人全部参保,困难退捕渔民303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全面加强,做到了从“退得出”向“稳得住”再向“能致富”推进。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加强动态精准监测、跟踪做好就业帮扶、兜牢生计保障底线三个方面,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安稳致富工作。
江北区石马河巡护工作站附近水域,执法队员在检查市民休闲垂钓情况。记者 赵伟平 摄
从“禁得了”到“管得住”
“技防+人防”网格体系巩固禁渔成果
不久前,钓鱼爱好者刘某到江北嘴江边钓鱼,次次都被抓“现行”。
“第一次是下午,第二根竿刚下水就被抓到了;第二次是大雾天,周围人都没有,也被发现了;第三次是晚上,周围漆黑一片,还是被抓到了。”他很纳闷,“难道江边有双‘眼睛’盯着我?”
重庆江边确实有“千里眼”!那就是架设在沿江铁塔上的重庆渔政视频AI处置系统。
重庆纳入禁捕范围的河流有754条。“以前巡查靠两条腿、一双眼,外加一支手电筒,对于非法捕捞行为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庆渔政架设的“AI预警处置系统”,其摄像头具备红外夜视、光学透雾、激光补光、自动雨刮、自动巡航等功能,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晴天、雨天、雾天,都可以对江面及岸线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摄像头还可以自动识别、自动预警、自动推送,识别准确率高达90%。
“当摄像头抓取到违法违规行为信息时,后台会自动派单给负责相应河段的网格员。”该负责人说,网格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响应处置,系统会将信息发送至上一级网格员。
截至目前,AI预警处置系统已架设1000余个摄像头,覆盖南岸、九龙坡、万州、武隆等30多个区县,实现“三江”干流全覆盖。探索建设“长江治渔”应用,涉渔风险隐患核查处置时长由一天缩短至2小时内,闭环处置办结率达到95%以上,禁捕执法网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非法捕捞等案件大幅降低。
同时,我市还建立了以“执法人员+护渔队员+网格员”组成的“人防”系统。重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亮剑”“零点”等专项行动,持续保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高压态势,做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进一步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加大非法捕捞打击力度,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规范涉渔市场秩序,清理整治禁用渔具,强化休闲垂钓管理等。
通过人工繁育保护,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加。记者 赵伟平 摄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长江珍稀鱼类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2022年3月12日,我们在长江万州武陵段发现了一条长江鲟,这是我工作30多年以来第一次发现长江鲟的踪迹。”日前,回忆起那一幕,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民至今仍难掩激动。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四年多来,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将长江里的名贵鱼种,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后再放回长江。”傅秋民介绍,目前大周基地放有亲本保种网箱32个约800平方米,保存有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名优鱼类。
为了保护长江珍稀鱼类,我市在江津等区县建立了4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重庆收容救护中心,收容救护鲹子鱼、中华倒刺鲃、长江鲟、翘嘴鱼等鱼类1900余尾。
同时,我市还开展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研究,启动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如今,我市长江干流(重庆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从“无鱼”提升2个等级,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长江十年禁渔是一场持久战,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并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加强渔业资源监测、规范增殖放流活动、强化涉水工程监管、充分发挥科研院校“智库”作用四个方面,持续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促进我市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通过系列组合拳,力争到2027年底,我市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保持在100%,需救助退捕渔民纳入帮扶体系率100%;非法捕捞发案率下降9%,督办案件侦破率保持100%;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63,提升一个档次,持续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禁捕成果。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