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从“四题八卷”到《复兴文库》 重庆抗战主题图书出版的厚重历程

发布时间:2025-07-28 07:10
发布时间:2025-07-28 07:1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7月2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众多市民在书博会现场选购书籍。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未来将呈现既坚持历史主体,又拓展研究视野的更加多彩景象。”7月26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历程专家对话会”举行,著名历史学家、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蔡斐,围绕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展开了精彩对话。

开创抗战题材出版的丰碑

蔡斐:抗战题材出版,是重庆出版界的一大特色,精品不断涌现。请您从经历者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一下重庆抗战主题图书出版的历程。

周勇:这其中的内容实在太多,我只能粗略地梳理一下。按10年为一个阶段来讲,20世纪80年代,我们与重庆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重庆谈判纪实》,获得巨大成功,后拓展成《国民参政会纪实》《政治协商会议纪实》和《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共4题8卷500万字,由此汇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纪实丛书》,俗称“四题八卷”。这是重庆抗战题材出版的源头。

蔡斐:20世纪90年代的出版特色又是什么呢?

周勇:大体量、系统化、基础性,开创了抗战题材出版的丰碑,代表作是两大系列:

一是历史系列,以《重庆抗战丛书》(16卷)、《南方局党史资料丛书》(6卷)、《重庆抗战纪事》(2卷)为代表,第一次全景式勾画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重庆英雄之城的抗战历史。这是一个构建重庆抗战史、南方局历史学术体系、研究体系的时期。

二是文学系列,以“三大书系”为代表,即《中国抗战大后方文学书系》(20卷),1200万字;《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22卷),1400万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书系》(52卷),3000多万字。它们由亲身经历抗日战争的老一辈作家领衔,全方位展示了抗日烽火中的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全景。

它们不但是重庆出版界的精品,也是中国出版界的经典。

入选《复兴文库》为国史添篇章

蔡斐:第三个10年,重庆的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又有何成就?

周勇: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重庆出版抗战主题图书的又一个高峰。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重庆出版了《重庆抗战史》《西南抗战史》两部重要著作。

2007年,重庆市委实施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让过去分散的、自发的抗战研究和出版,进入到新阶段。

2009年,重庆拿下中国出版基金第一批项目中的重大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这是重庆出版事业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该项目做了10年,共出版100卷,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历史影像组成,约5000万字。丛书由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任总主编,我任副总主编,并以重庆学者专家为编纂团队主体,联合国内各省市以及美、俄、英、法、日、荷等国家相关专家学者打造,是目前中国对抗战大后方历史最为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尤其是,以该丛书为基础,我们学术团队参与了重大文化工程——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的编纂工作,把抗战大后方的历史文献编入了《复兴文库》,共10册、400余万字,为国史添了新篇章。

蔡斐:近10多年来,重庆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又有何亮点?

周勇:是继续创新、再上台阶的时期,代表性项目有两个:

一是2017年《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丛书》立项,历时8年,今年出版。这是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整体性、板块式的延续,涵盖史迪威档案、中国经济档案、西方视野中的抗战大后方、《苦干》的档案和文献,以及对荷兰驻中国大使馆的研究等。

二是《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2019年启动,今年出版。这是新时代红岩精神研究的代表性历史著作、理论著作。

未来研究将更加多样化

蔡斐:您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是一个“点”,那么在“面”上,新时代抗战史研究有哪些新动向?

周勇:未来的抗战大后方研究,将呈现既坚持历史主体又拓展研究视野的更加多彩的景象,为出版业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性的选择。

未来,我们可在两个方向、8个专题上,出版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一是基础性研究,以《抗战大后方数据库研究》项目为代表,已实施8年,快到结出硕果的时候。

二是专题性研究,以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和《新华日报文库》为代表,将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新闻工作及其经验;以《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与研究丛书》为代表,期待成为一套极富特色的专题性研究著作。此外,还有《抗战大后方文学研究丛书》、《抗战大后方音乐研究》(含中苏音乐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影像史》等。

蔡斐:在数字出版和融媒体时代,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形态与传播渠道有哪些可以创新的?

周勇: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可以对重庆出版的重要书籍进行电子化再版,实现迭代出版;

二是,利用融媒体加强转化工作,把已经出版的部分著作进行有声化、视频化转化;

三是挖掘好重庆几十年来出版的图书资源,从那些已经绝版的图书中精选出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再版;

四是培养善于转化的人才,完善出版的相关规则,如版权处理、责任划分、报酬分配等。

相关书籍>>>

《正义之声》:43首歌串联抗战历程

当反法西斯战争的旋律穿越语言的壁垒,当正义的呐喊在新时代焕发新声——《正义之声: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经典歌曲》(多语种版)(以下简称《正义之声》),7月27日在书博会上揭开面纱。

用音乐连接历史与当下、用多语种对话世界。《正义之声》多语种版精选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经典歌曲,通过多语种翻译与呈现,让《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镌刻着民族精神的旋律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反法西斯历史叙事、展现人类共同抗争精神的桥梁。西南大学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书籍的出版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和平与正义”这一人类共同价值的当代诠释。

该书作为世界首部以6种语言讲述中国抗战故事的经典歌曲集,由天津音乐学院、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西南大学国际学院、西南大学出版集团、外文出版社联合推出。发布会汇聚了出版界、音乐界、教育界的各界专家学者,他们围绕“战争记忆的跨文化传播”“音乐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该书主编之一、86岁高龄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向延生介绍,本书共收录43首抗战歌曲,以五线谱、钢琴伴奏和多语种形式出版,用音乐串联抗战历程,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它的出版非常及时且很有必要。

据主办方介绍,《正义之声》多语种版将同步启动全球推广计划,通过国际书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让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之声传遍世界。

《芥园花铺》:让小读者感受先辈英勇

7月26日下午,由接力出版社主办的“战火中的童心之美和人性之光——抗战题材儿童小说《芥园花铺》新书发布会”亮相书博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部献礼之作,《芥园花铺》已入选“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书中讲述了芦花镇上罗友梅一家以花铺为掩护传递抗日情报,以及在抗战胜利后收养日本孤儿的故事。作品展现了中国百姓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褒扬了中国人的坚毅、仁爱、厚道与宽容。

来自出版界、文学界、学术界、教育界的众多专家,以及《芥园花铺》作者、“中国好书”得主马三枣,围绕这部作品的出版情况、内容特色、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谈到这部作品时,马三枣坦言,这部作品对自己是一次全新挑战。“抗战题材充满血与火、泪与痛,也充满希望与力量。我尝试用儿童视角去讲述那段历史,让小读者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感受到先辈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我希望《芥园花铺》不仅仅是一本儿童小说,更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孩子打开了解历史、热爱祖国的心灵之门,也给更多读者带去温暖和力量。”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表示,《芥园花铺》创新性地以中日儿童双视角叙事,用“花”的意象串联起民族气节与人性温情,让主题图书出版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文学的温度,更有面向未来的气度。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