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重庆恐龙家族再添巨星 长达25米!枝明潼南龙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10 07:14
发布时间:2025-08-10 07:1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枝明潼南龙化石骨架。(潼南博物馆供图)

重庆恐龙家族又添一位巨星。

近日,Nature旗下刊物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发表了来自我国科学家的学术论文——在重庆市潼南区,科学家们确认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巨型恐龙:枝明潼南龙(Tongnanlong zhimingi)。

枝明潼南龙在古生物学界的确认,不仅为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增添了一张史前“新名片”,更以其约25米长的庞大体型,刷新了科学家对侏罗纪时期东亚恐龙巨型化进程的认知。

这只恐龙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为何可以被单独命名?它的出现又有何意义?8月9日,记者采访了论文撰写者之一、重庆古生物研究院院长魏光飚。

显著骨骼特征让它得以被单独命名

走进潼南区博物馆,扑面而来的巨大的恐龙化石就是这次被命名的枝明潼南龙本体。在拥有自己的“姓名”之前,这条巨型恐龙的化石骨架在这里已经默默展出了近两年。而此时,距离它被发现,也已过去了27年时光。

在这27年里,这体型巨大的恐龙一直被人们称为马门溪龙。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昔日人们口中的马门溪龙拥有了自己的名字?魏光飚揭开了谜底——这具1998年在潼南梓潼镇四方办事处八村(正模化石发现地)出土的化石,经魏雪芳、江山、魏光飚、彭光照研究团队细致分析,被证实具有无法归入任何已知恐龙类别的显著特征。

这个特征是什么?答案就在枝明潼南龙巨大的肩胛骨与腓骨上。

魏光飚说,对比研究显示,枝明潼南龙的肩胛骨是迄今发现的马门溪龙科中最大的。通过它的肩胛骨长度,专家们估算出了它的体长——25米左右,而这一体长明显超越了它的近亲马门溪龙属和峨眉龙属,堪称该类别中的“巨人”。

正是这些硬指标,清晰地将枝明潼南龙与已知属种区分开来。

那么,为什么研究团队要将这条巨型恐龙命名为枝明潼南龙呢?

魏光飚说,其命名本身也承载着双重敬意与标识。属名“Tongnanlong”直接源自化石发现地——重庆市潼南区的汉语拼音,后缀“long”同样采用“龙”的拼音,突显其中国身份。种名“zhimingi”则源自世界著名恐龙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教授,以此致敬他对四川盆地恐龙研究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恐龙家族谱系中一个全新而重要的成员,从此载入史册。

马门溪龙科,“东亚陆地上最耀眼巨龙家族”

枝明潼南龙所属的马门溪龙科,堪称侏罗纪中晚期东亚陆地上最耀眼的巨龙家族。它们是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恐龙动物群的绝对主角,其演化故事本身便是一部关于巨型化的传奇。

魏光飚说,马门溪龙科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特征莫过于其极度延长的颈部。以科内最著名的成员马门溪龙为例,其脖子最长可达惊人的15米,拥有多达19枚颈椎骨(远超其仅12枚的背部脊椎骨),一根颈肋长度可达4.2米,至今保持着“最长脖子恐龙”和“最长颈肋”的世界纪录。

这种超长脖颈是它们高效取食低矮或高大植被的终极适应武器。

马门溪龙普遍以巨大体型著称。

除了新加入的“巨人”潼南龙外,其近亲如杨氏马门溪龙,以及科内推测最大体长可达35米、体重60—80吨的中加马门溪龙,都代表了蜥脚类恐龙,乃至整个陆地生命史上体型所能达到的巅峰。

一条巨龙每天要吃掉超过300公斤植物

研究指出,巨型化能有效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是马门溪龙类在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竞争优势之一。

与庞大身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门溪龙相对小巧的头部,它的口中长满勺状齿,适合剥离植物但咀嚼能力有限。为解决消化难题,它们演化出吞食石子(胃石)帮助研磨坚韧植物的策略。

其颈部结构(依赖长颈肋加固)也限制了取食方式,让它们无法像长颈鹿那样高抬头颅,而只能优雅地左右摆动长颈,像一台高效的“活体收割机”。

科学家推测,为了协调超长身体(尤其是尾部)的运动,它们在腰部拥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犹如“第二大脑”,专门负责控制后肢和尾巴。

估算显示,一只马门溪龙每天需消耗多达300公斤植物。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