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装备入列仪式上展示的应急装备
应急救援队员用无人机开展野外违规用火巡查
近年来,重庆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全灾种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要求,以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为引领,全力推动“1366”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系统重塑“统、防、救”体制机制,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全链条数字赋能,全方位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韧性基底,推动全市域本质安全水平整体跃升。
以“统”为基
体系化统筹 构建大安全格局
重庆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统筹力度,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统筹机制,多跨协同。构建“一委统全局、四指统应急”的平急结合指挥中枢,形成“平”时“一委”强统筹,“急”时“四指”抓应对的多跨协同工作格局。
统筹基层,夯实基础。纵向健全应急管理“三级体系、五级网络”,横向相关行业部门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实现日常监管全覆盖。
统筹资源,集成共享。依托“数字应急”平台打通气象、水利、规资、住建等23个部门数据壁垒,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救援力量,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物资储备网络,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以“防”为主
科学化防控 筑牢一体防线
坚持以防为主、阵地前移,在“冬春强基础、汛期抓应急”抓实基础防御的同时,紧盯“风险感知—预警叫应—转移避险”关键环节,提升减灾止损质效。
强化风险感知能力。摸清风险底数。充分利用风险普查成果,建成市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同步拓展构建41类、3.8万个风险隐患点位数据库,清单化落实部门管控责任,实现“一点一策”闭环管理。强化实时监测。建设应急视频监控点、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等设施,归集气象、水文、地灾、林火等89类监测数据、11304个感知设备、113万路监控,实现监测数据实时感知。创新模型分析。引入大数据运算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涵盖江河洪水、山洪灾害、内涝积水、工程出险、干旱灾害等多场景的洪旱灾害风险综合分析模型库,强化科学支撑辅助决策。
强化预警叫应能力。统建预警发布体系,构建“市—区县—镇街—村社—网格—公众”六级预警传播体系,全市统建御天·智能预警发布平台,在社会公众预警发布基础上,按照“气象预警+行业风险”模式,创新构建“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预警响应指挥体系。创新递进预警响应机制,构建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递进预警响应机制,系统构建“市—区县—镇街—村社/网格”四级贯通的“应急责任人信息库”和“市级统筹→区县指挥→镇街执行→村社/网格落实”的“预警响应指令库”,实现“24小时趋势预测→6小时风险研判→2小时临灾预警→灾中实时响应”四分段递进预警、N类典型场景下102万应急责任人的精准响应。做实临灾叫应,利用短信、闪信、电视、“村村通”应急大喇叭、应急卫星预警叫应设施和入户叫应装置等渠道,以及基层“一对一”帮扶等机制,“电话短信+广播叫应+鸣锣敲门”三管齐下,实现临灾预警穿透直达基层末梢。
强化避险转移能力。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的避险转移工作体系。统筹建场所,系统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新增2.2万个农村山区临时避难场所,实现“村村全覆盖、数据全上图”。实战练流程,提升群防群治、自救互救效能,落实“三个必转”要求,开展转移避险单点演练,推行“十户联防”。政策强激励,建立成功避险转移奖励制度。2024年成功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37起,有效避免869人因灾伤亡,奖励18人、7个单位,17起成功避险案例获部通报表扬。
以“救”为要
立体化作战 强化全域应对能力
立足灾害事故救援时手中有兵、指挥可控,建强市、区县、乡镇三级队伍,差异化、梯次化、体系化配备救援装备,全面提升救援救灾能力。
强人力。重组市级力量,组建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市航空救援总队,培育发展13支专业救援队伍,新建通信保障支队。夯实区县力量,全覆盖组建应急管理部门直管指挥的区县队伍和镇街队伍,灾前下沉值守、临灾统一调配。规范社会力量,注册44支社会队伍,有序参与救援。发动群众力量,扩充灾害应急责任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队伍。实现市域内“航空1小时—地面3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快速反应能力。
强物力。聚焦“全灾种、立体化”救援,新增配备装备3.1万台套。突出市级专业攻坚,配备“高精尖”和重型装备,提升指挥调度、立体通信、空天地协同、智能攻坚、复合救援、野战保障6大能力。突出区县常态应对,配备“通用+专用+小快轻”装备,强化预警感知、兵力投送、“三断”通信、先期侦察、抢险救援5大能力。突出乡镇先期处置,标配“六个一”装备,提升叫应报灾、快速机动、音视频回传、救早救小4个能力。应急救援空地协同、快速投送、融合通信等核心能力大幅提升。
强战力。重塑指挥体系,全新打造智慧应急指挥系统,贯通市—区县—镇街—村社—现场五级通信保障链路。推进分层实训,规范单兵、班组、分队、指挥部作战流程,推行席位制编组运转模式,开展高密度、高强度的专业培训和实战拉动。做实综合演习,打造“生命至上”演练品牌,承办国家“应急使命·2025”长江上游防汛综合演练、极端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桌面推演,示范带动各类演练上千场次。
强保障力。预备资金物资,构建从市级到社会的七级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实物+协议+产能”储备模式,预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预算资金。灾害救助直达,建立“渝速拨”灾害救助机制,救助资金“申报—审核—发放—监管”全过程线上运行,救助资金直达受灾群众。推动政社合作,与红十字会加强社会资源合作共建,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以“智”为翼
数字化运行 提高智治能力
加快推进“数字应急”建设,构建数字应急“1356N”总体框架,着力实现市域安全“可感、可防、可救”,推动传统治理向现代“智”理转变。
汇聚一张感知网。深度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依托数字重庆IRS和电子政务外网(视联网),建设数字应急数据仓,汇聚各类感知数据,构建城市安全体征指标体系。
搭建五大综合场景。基于三级城运中心,多跨协同气象、水利等部门,贯通安全生产监管和防减救灾业务环节,构建“安全生产智管、自然灾害防减救、公共安全智控、应急指挥智救、综合统筹智行”五大综合场景,以及矿山、工贸、危化等20余个子场景应用。
重塑六大环节业务链。通过三级贯通,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急处置→善后恢复→调查评估”全链条管理。“数字应急”上线运行以来,应急响应速度、资源调度效率、成灾分析准确率显著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00%、资源调度效率提升150%、成灾分析准确率达到60%。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全市应急管理系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整体跃升。2024年,我市成功应对2008年以来最强特大暴雨、历史最长持续42天连晴特重高温,全市紧急避险转移人口同比上升53%,因灾亡人数同比下降44%,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连续54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下一步,重庆应急管理系统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以改革创新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灾减灾救灾“保卫战”,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坚实可靠的应急力量与韧性支撑。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