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今日重庆

文明之约 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2025长江文明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5-09-22 07:10
发布时间:2025-09-22 07:1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南滨路,菜园坝长江大桥两岸秋景迷人(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9月18日,万州区大河歌会广场,2025世界大河歌会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9月17日,重庆国际会客厅,嘉宾在观看精彩的无人机表演。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9月19日,奉节白帝城景区,嘉宾在接受采访。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9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加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的嘉宾在此参观。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9月1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开展。重庆市展区的“西兰卡普”制作技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长江奔涌,草木葳蕤。四方辐辏,八面来风。

9月17日至19日,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办。

群英荟萃,俊采星驰。作为长江流域文明(文化)类唯一省部级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研究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互学互鉴、启迪未来。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论坛上,中外专家对话交流、凝聚共识,“在世界大河文明中,以长江文明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源远流长没有中断的文明”“长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研究长江文明,对中国学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话语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让长江的伟岸身姿愈发清晰,让文明互鉴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开花结果。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论坛同期举办的世界大河歌会,长袖如云、鼓乐和鸣;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守护文脉、传承匠心;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

实现“三个转变”、体现“三个特点”、彰显“四重价值”……长江文明论坛,文明之约,卓尔不凡!

由国内论坛向国际论坛转变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鼓噪“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的声音,沉渣泛起,甚嚣尘上。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办好长江文明论坛,是促进大河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载体。”重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比起前两届长江文明论坛,本届论坛首次实现从国内论坛向国际论坛的转变,就是为了促进世界大河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促进大河文明共同进步,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为此,本届论坛不仅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学术机构、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还吸引了来自英国、法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研究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

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智慧,取得丰硕成果。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从天文学视角,论证中华文明“至少有8000年历史”,将人们熟知的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向前延伸了3000年,成为与会国内专家关注的焦点。

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也分享了真知灼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学者与长江文明学者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携手合作,我们能够打造出真正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发展。”

“推动中国与埃及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将中国重庆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彰显了两国河流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更是对中埃两大古老文明深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践。我建议,中国和埃及充分利用两条河流所蕴含的生产与发展意义,加强合作,以寻求最新机制来保护水资源、实现最优化利用。”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称。

尤值一提的是,一些西方学界对中国的误解、误读,甚至是傲慢和偏见,在本届论坛的中外专家对话交流中,在平等、友好、坦诚的氛围中,得到纠正,形成了共识。

例如,中外专家就德裔美籍学者魏特夫提出的“治水社会”理论进行了研讨。在魏特夫看来,中国通过治水实现了集权体制。活动中,中方专家通过“大禹治水”的例证,以及与外方专家共同对白鹤梁水文题刻进行实地考察等,阐明了“中国治水的民本思想”,得到外方专家普遍认同。

中外专家还就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连续性”突出特性,进行了研讨。以往一些西方学者习惯将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印度河等大河孕育的文明并置。活动中,中方专家基于大量的考古发现、历史遗址,强调了“在世界大河文明中,以长江文明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源远流长没有中断的文明”,得到与会外国学者一致认可。

由文化主题向综合主题转变

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

“举办好长江文明论坛,有利于把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文明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国建设。”重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相比前两届论坛,本届论坛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实现了从文化主题向综合主题转变,致力于把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文明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杨开忠就以《长江经济带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示范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他提出,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关键拐点。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基于长江流域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示范区,也是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核心引擎,未来应着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生态文明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这无疑为长江经济带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智动力”。

“若要我今天传递一个核心信息,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培育全球思维。世界需要以开放姿态迎接中国的复兴,中国也需要以同样胸怀拥抱世界。”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以《长江与流动的文明:东西互鉴、古今交响》为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长江流域覆盖了中国约20%的国土面积,养育了中国约40%的人口,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中国的近45%,是中国重要经济区域。当今,数字全球互联已成为现代交流“新航道”,长江是这条数字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长江两者兼具。未来,我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向世界讲好重庆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他说。

“通过本次论坛,我了解了重庆的历史文化。我后续计划实地探访相关考古遗迹,深入学习遗址保护与活化的经验,从中发现中巴文明更多共通之处。”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表示,本次论坛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让各国研究者聚焦河流在文明孕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期待未来中巴两国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进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维度。

由单一场景向综合场景转变

进一步讲好重庆故事、长江故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长江文明,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何以伟大”的重大课题。

而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抓好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溯源研究,深入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持续打造长江文化文艺精品,大力促进长江文明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以长江文明论坛为重要平台,本届论坛还实现了从单一场景向综合场景转变,进一步弘扬长江文化、传承长江文明,展现出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除主论坛外,在本届论坛期间,还同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包括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2025世界大河歌会、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主题音乐会和“新韵重庆”无人机表演等。

其中,世界大河歌会在万州举行。其临江而建的舞台,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创造融为一体,虚实相生,动静交织,构建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平湖夜画。“沉浸式互动+国际化表达”的歌会特色,带来“景随人动、人在画中”的深度沉浸体验,让与会嘉宾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江河之旅。

来自塞尔维亚的“新浪潮代言人”王子,深情演唱了《Zaboravi Nas》(未写完的我们)和《Ajde jano》(来吧,雅娜),用歌声讲述了塞尔维亚与中国之间特殊的情谊,让观众感受到跨越山海的友谊。

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古巴、喀麦隆的艺术家,肤色各异、语言不同,共同演绎《We Are the World》,让各国灿烂的文化姹紫嫣红、和谐共生,让友谊的河流源远流长、心手相牵、情意相连。

在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中,与会嘉宾乘坐了长江奇迹号游轮,考察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穿越夔门、眺望神女峰、参观白帝城等。

“真的是太美了,宛若人间仙境。眼睛扫过的每一秒都是一幅风景画,让人毕生难忘。”来自巴基斯坦的学者马欣·哈米德感叹。

“这里的风景真是无与伦比,太美妙了。这是一段极具启发性的旅行,也是无法复制的体验,中国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能来到这里,感到非常幸福。”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杜瓦尔·巴罗斯表示。

“饮过长江水的人也终将会回到长江。”萨维·萨维·艾哈迈德更是道出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心声:长江文明论坛已超越了简单的学术交流,成为高站位、宽视野、实举措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坛、国际交流平台、文化传承品牌。

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各级各类媒体推出相关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的稿件达9486篇(条),全网阅读量超3.5亿人次。万州在举办世界大河歌会的同时,同步举办了“新三峡·新万州”2025万州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500万元,其核心商圈及文旅街区人气爆棚,人流量环比增长20%以上,餐饮店铺客流量环比增长40%,酒店入住率提升了25个百分点。

一条大江,承载千年文明血脉;一场论坛,激荡时代新声浪潮。目前,论坛活动虽已结束,但汇聚起的思想、智慧还在蔓延——长江文明的故事,正从中国内陆一路向海奔腾,海纳百川,交流互鉴,绘就命运与共的故事。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