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各界纪念“11·27”烈士殉难75周年祭扫活动在歌乐山烈士陵园举行 摄/龙帆
重庆市英烈精神宣讲团讲解员聘任仪式 摄/张瀚予
万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铜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在万州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红星闪闪小课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三支队官兵来到云阳县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砥砺忠诚担当”教育实践活动 摄/李东
川渝“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启动仪式现场
“行走的思政课”英烈精神宣讲活动走进西南大学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早期革命先驱邹容,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饶国梁;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到中国共产党四川组织早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杨闇公,再到红军著名英烈王良、万涛;从“11·27”大屠杀中牺牲的江竹筠、王朴等革命志士,到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巴渝大地英雄辈出,他们的名字与功绩,早已融入山城的血脉,铸就了这座城市不朽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重庆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英烈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了烈士褒扬工作的新篇章。
建管并重 烈士纪念设施焕发新颜
今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大足区烈士陵园成功入选。至此,重庆拥有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已达7处。
大足区烈士陵园的“升级”,是一场跨越七十年的深情对话。陵园始建于1954年底,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翠屏社区陵园路,园区内安葬着119名解放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光荣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工作人员,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
经过全面修缮,如今的陵园松柏苍翠,纪念碑巍峨耸立,119座烈士墓整齐排列。园内大足革命历史陈列馆珍藏着近百年间大足革命历史的珍贵图片、史料文物,从黄花岗起义大足籍烈士饶国梁,到红三军代理政委、参谋长唐赤英等,每一段历史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近年来,重庆先后制定《重庆市烈士纪念设施分级保护管理办法》《重庆市英雄烈士荣誉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为烈士褒扬工作提供政策法规支撑。
各级财政资金持续投入,先后开展零散烈士墓专项维修、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和烈士英名墙专项建设等工程,设施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全面摸清烈士纪念设施底数,多次开展数据校核,编制完成重庆市烈士纪念设施“一图一册一库”,制作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全景VR,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管理。
在分级保护方面,市政府于2022年9月30日批准涪陵区李蔚如烈士陵园、北碚区王朴烈士陵园、巴南区南泉革命烈士陵园、綦江区石壕红军烈士墓、南川区韦奚成烈士陵园、奉节县彭咏梧烈士陵园等6处烈士纪念设施为市级烈士纪念设施。加上此次大足区烈士陵园获评国家级,重庆已形成以7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为主的梯次化纪念设施体系,包括:张自忠烈士陵园、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万州革命烈士陵园、歌乐山烈士陵园、杨闇公烈士陵园、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和大足区烈士陵园。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处处烈士纪念设施静默矗立,如同穿越时空的灯塔,照亮来路,指引方向。
这些烈士纪念设施不仅是瞻仰缅怀的场所,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自2014年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我市每年在沙坪坝区歌乐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社会各界向英雄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各区县举行纪念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举行《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
从实体修缮到数字赋能,从分级管理到功能拓展,重庆正在用创新和实践书写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运用的新篇章。一处处焕然一新的纪念设施,不仅生动讲述着英烈的故事,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浸润时代新人
近日,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421广场上,上千余名师生在英烈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红岩英烈的历史图片、手稿档案等珍贵文献资料。大家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详细了解红岩英烈的生平事迹。
这场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让烈士回家”主题活动,通过文史资料交接、展览参观、故事展演等丰富形式,将聂晶、黄细亚、胡作霖等三位红岩英烈的书信、诗稿和手稿送回母校,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让烈士回家”主题活动已先后走进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实验中学校、忠县实验小学校、巫溪县白马中学等学校,将红岩英烈的事迹和精神送回他们曾经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让烈士“回家”的同时,更让红色精神“驻心”。
不仅如此,重庆还多措并举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据介绍,在北碚区,当地依托王朴烈士陵园,联合学校、社区、社会力量形成“校馆合作、校地联动、多维互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新范式。王朴中学校与烈士陵园共建共管,负责日常管理、义务讲解和祭扫服务,同时与静观镇王朴村等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联动,打造红色研学路线,整合烈士陵园、党群服务中心等教育资源。通过校馆合作,近三年累计开展党建、团建活动1000余次。
全市还加大烈士遗物、史料收集、保护、展示的力度,先后举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庆著名烈士事迹展等专题展览,编纂《重庆市烈士英名录》,将烈士名录和事迹载入地方志。创新宣传方式,制作重庆英烈短视频30个,建好“重庆著名英烈影像数据库”,通过生动影像让英烈故事触手可及。
同时,持续开展英烈讲解员大赛、英烈故事“五进”宣讲、“红色九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氛围。这些活动不仅走进校园,还深入机关、军营、社区、企业,让英烈精神传承不息。
从实体烈士纪念设施到红色文化流动宣讲,从线下活动到线上传播,从成人教育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重庆正在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红色文化传承体系。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拓展覆盖范围、深化教育内涵,让红色文化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让英烈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从书本融入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双城联动 川渝携手赓续红色血脉
四月的潼南,春风拂过杨闇公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红色历史。4月2日上午9时20分,一场跨越行政区域的深情缅怀在这里庄严开启——川渝“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启动仪式在肃穆氛围中举行。
“川渝一家亲,我们共同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共同传承着不朽的精神血脉。”当《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响起,川渝两地代表齐声高歌,歌声穿越陵园,震撼人心。这一刻,巴山蜀水共同沉浸在对英烈的深切缅怀之中。
这场感人至深的仪式,仅仅是川渝两地携手赓续红色血脉的一个生动瞬间。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如今在烈士褒扬工作中更展现出“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的深度融合。
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在清明节轮值举办“清明祭英烈”启动仪式;定期召开川渝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经验交流会,分享经验,观摩成果,协商合作发展路径;组织两地著名英烈纪念馆加强沟通联系、工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升川渝两地著名英烈纪念馆展陈水平;加强两地英烈事迹的挖掘整理,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巡展、巡演主题活动。
在基层,潼南、铜梁、遂宁三地联办的“红色场馆联盟”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万州、达州、开州的“同讲英雄事”巡讲让英烈故事传开来;沙坪坝、江津、广安、内江等地的清明祭扫让缅怀之情浓起来……这些活动如同一条条红色纽带,将巴蜀大地紧密相连。
每年清明时节,川渝两地总会不约而同地掀起缅怀英烈的热潮。从线上到线下,从机关到校园,从城市到乡村,“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在巴蜀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川渝英烈的事迹在西南大学讲述,当红岩英烈的故事在华蓥山回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人动容。
两地联合开展的为烈士寻亲活动,也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重逢。当78岁的吕亚丹在川渝两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帮助下,找到烈士父亲吕英的故居时,老人泪流满面:“等了78年,今天终于代父亲回家了!”这样的场景,在川渝两地不断上演,让英烈魂归故里,让亲情跨越时空。
川渝两地的合作实践,就像一首激昂的双城交响曲。机制创新是乐章的音符,资源互通是旋律的流转,精神共传则是动人心魄的和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新征程上,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用实际行动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聚力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加强川渝合作,全力做好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