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水利高质量发展成效。市水利局局长刘忠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事业11项规划指标全部超预期完成,累计争取中央资金768.5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7%,预计完成水利投资超1723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5%。
新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15亿立方米
“5年来,我们聚力构建均衡立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努力让水资源‘留下来’‘活起来’。”刘忠介绍,我市落实市级及以上资金585亿元,有力推动巴南观景口、南川金佛山2座大型及104座中小型水库竣工或主体完工,推进开州跳蹬、綦江藻渡、云阳向阳3座大型及91座中小型水库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通水,新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15亿立方米。
实施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统筹建设农村供水工程4700余处、灌区续建配套项目57个,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2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8%,成功抵御我市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旱情,有效保障了生活和灌溉用水。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个区县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重点用水行业年用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玖龙纸业、建峰化工通过节水改造荣获全国“水效领跑者”称号,璧山区获评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中期评估优秀试点城市。
成功应对7次流域性洪水和2次区域性干旱
“十四五”时期,我市全力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成功应对7次流域性洪水和2次区域性干旱,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
体系化建设防洪减灾工程方面,长江干流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基本建成,系统治理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1400余公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智能化升级监测预警能力方面,构建全域感知和跨部门协同机制,持续筑牢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小型水库全面建成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降水、水位、流量等实现全自动在线监测,“9+2”中心城区重点防洪薄弱点、96条重点小流域实现风险智能推演、可视化作战,让预警更精准、响应更迅速,为群众避险争取宝贵时间。
系统性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方面,399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存量安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
全市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5%
5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让河湖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刘忠介绍,通过全面落实“一河一长”、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智慧迭代“一河一档”,全市每条河湖都有了“主理人”,1.83万名河长常态化巡河、查河、治河。落实市级总河长令,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湖脏乱”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群众家门口的风景线。
闭环排查整治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全市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5%,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8000平方公里,丰都龙河彻底告别长达22年的断流历史。
三峡库区保护持续加强,推动431处库区存量危岩除险清患,落实移民安置区高切坡和三峡水库蓄退水影响“群测群防”措施,长江黄金水道航行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消落区库岸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库区城区、集镇污水处理网络实现全覆盖,库区的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游客更多了,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红利”。
前瞻性布局18个全局性重大水利项目
“5年来,我们不断提升水治理现代化能力,努力让重庆水利挑起改革重担,助推时代发展。”刘忠表示,在治理管理能力方面,我市成立了由8名院士领衔的水利专家委员会,每年推动出台或修正一部涉水管理地方性法规,实施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水利建设质量考核连续三年获全国最高等次,丰都梨子坪、梁平左柏等水库获中国水利优质工程最高奖。
全面推进数字水利建设,智慧大坝、水库矩阵建设纳入全国首批试点,三峡库岸危岩监测预警等一批技术研究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离心泵技术、智慧建管平台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传承弘扬水文化,秀山巨丰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涪陵白鹤梁题刻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让治水智慧既服务当下,又启迪未来。
重点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高标准编制重庆水网建设等重大规划,前瞻性布局长征渠引水、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等18个全局性重大水利项目,储备中长期项目735个、总投资4488亿元,推动34个项目入选国家“两重”水利项目库,系统构建“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治理”于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为“十四五”顺利收官夯实根基、为“十五五”蓄势待发抢占先机,努力提高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