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联合专项组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成渝中部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将通过5年时间,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思政课教学研究示范基地、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形成一套符合区域实际、具有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按照《方案》,川渝两地将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成渝中部地区(荣昌、内江、自贡、资阳、遂宁、潼南、铜梁、合川、璧山、永川、大足、江津)12个市(区)的红色历史,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革命精神、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形成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成渝中部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实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我们还将探索制定成渝中部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堂教学标准,开发具有中部地区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校本课程。”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体化建设实施后,成渝中部地区学校将在小学阶段开设“川渝红色故事”“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红色国梁”等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设“川渝地区革命史”“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校本课程;在大学阶段开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研究”等校本或选修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层层递进。
除了课程设计,两地还将在实践教学环节做文章,比如,建立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系列红色研学路线,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当天,活动展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云端展厅”,发布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五周年典型案例》《成渝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成果》和“成渝中部红色铸魂”研学线路。
“近年来,川渝两地教育系统坚持‘一盘棋’思想、‘一体化’理念,为全国跨区域教育协同贡献了‘川渝经验’。”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未来,川渝两地将联手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通过“教共体”改革、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跨区域合作办学覆盖面,提升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加快提高教育服务发展能力,聚焦川渝两地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教育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