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应急使命·2025”长江上游防汛抗洪演习在重庆举行 摄/周旋
应急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重庆应急救援队员扑灭山火
10月14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双下降”,在国务院安全生产专项考核中多次荣获“优秀”等次,2023年排全国第8位,2024年排第6位,整体实现西部领先、全国进位;自然灾害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三五”分别下降20%、65.4%、29.8%;已连续58个月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发生,创我市历史最长纪录。这份高质量的“安全答卷”背后,是全市应急管理系统五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完善组织指挥、风险防范、救援处置、数字应急、支撑保障、社会共治六大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坚实足迹。
风险防范更精准
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织密安全防护网
“十四五”时期,重庆聚焦城市本质安全加快破题,紧盯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等各领域风险,构建风险闭环管控体系,以“治未病”思维积极推进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努力把各类风险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解决在萌芽状态,牢牢守住了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是重庆精准防风险的关键抓手。截至目前,重庆共排查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隐患56719个、已整改55887个,整改率达98.5%。数据背后,是千万群众出行与生活工作安全的切实保障。
紧盯群众身边的各类安全隐患,重庆坚持苗头发现就掐、隐患冒头就打,统筹开展电动自行车、燃气、防范居民烤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等专项行动。开展电动自行车生产、停放、充电等全链条整治,查处非法改装、飞线充电等违法行为26.1万起,新建设充电端口33.4万个。针对窨井盖这类安全“陷阱”,梳理出12个领域和4类问题开展排查,共发现隐患1.2万余项,已完成整改1.1万余项。在燃气安全监管中,燃气公司定期上门巡检,社区网格员实时排查,形成“企业主责、政府监管、群众参与”的防控链条。
为了让群众“安全出行”更有保障,重庆持续深化道路运输专项整治,重点对网约车、出租车、长途客车、旅游包车的超员超速超载及疲劳驾驶等重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严格执法,让每位出行者“路途更安全”。比如,针对近年来网约车事故逐年上升,出台“九条硬措施”,有效遏制网约车事故多发态势。
致力于让每位奋斗者“工作更安全”,重庆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行安全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6.92万项,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自动化改造达90%以上,全市8个化工园区可视化安全监管实现100%;持续提升全员安全素养,新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1.3万人,提供特种作业考试服务64.85万人次,推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让每个从业人员做“安全的明白人”。
“我们还实施了中心城区跨江大桥安全防护提升、三峡库区综合应急救援中心等37个重点项目,从硬件上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企业每个操作岗位上,把安全防线筑牢到群众的家门口,让大家更安心、更踏实。”
除此之外,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领域,重庆首次实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用数据为安全“画像”。收集了超过1100万条海量数据,生成了超过5600张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图,形成“风险地图”,有多少风险、分布在哪里,一目了然。
为系统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重庆持续强化监测预警,抓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发令枪’,我们不仅要‘叫醒’人,更要听到‘回应’、见到行动。”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面对山区库区复杂气候条件带来的精准预警难题,重庆聚焦预警、叫应、转移三个关键环节,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成效。
重庆创新建立了“提前24小时预测—提前6小时研判—提前2小时临灾预警—雨中滚动跟进”的分段式递进预警机制,通过由远及近、逐步修正的方式,努力兼顾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为应对争取宝贵时间。目前,重庆预警短信发布速率可达每秒4500条,预警信息可在5~10分钟内送达社会公众,让预警跑在成灾之前。
构建了“面—块—线—点”四个维度相结合的立体化叫应网络。通过“重庆综合预警”App、电视广播等渠道,覆盖更广的市民,做到广泛叫应到“面”。通过“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一岗位一指令”智能预警发布体系,将应对措施分门别类下达到区县各镇街和各行业部门,靶向叫应到“块”和“线”。通过应急大喇叭、卫星预警叫应设施、入户叫应装置等现代手段,并配合鸣锣敲门等传统方式,将预警传达到末梢,精准叫应到“点”。今年7月,在应对“7·8”强降雨过程中,不到2分钟,就有60万市民的手机收到了预警短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同时,重庆按照“三个必转”的要求,坚持“白天提前转、夜间不冒险”强调应转早转;根据风险情况还要适当扩大转移范围,确保应转尽转;明确避难场所、组织应急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实现应转快转。“十四五”时期,重庆新增了2.2万个临时避难场所,确保农村地区的全覆盖;针对农村地区散居的情况,大力推广“十户联防”互助机制,确保避险转移一个不少。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我们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我市‘十四五’时期有40起成功避险转移案例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表彰。”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救援处置更专业
构建梯次救援体系,打造“空地一体”应急铁军
“中国应急·重庆号”救援船劈波斩浪,深潜装备下探90米水底;直升机悬停高空,无人机侦察火情;地面上,森林灭火水泵扬程超900米,城市内涝强排能力达每小时40万立方米……“十四五”时期,重庆构建起“空地一体、梯次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让抢险救援更专业、更高效,群众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抢险救援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责主业,近年来,重庆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发展要求,在改革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实战中提升,初步构建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全市综合救援队伍体系,形成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抵达—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群防员10分钟反应”的快速应急能力。
在队伍组建上,重庆统筹协调政府、企业、民间等多种救援力量,制定队伍建设标准、调度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完成了一体指挥、协同作战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综合救援队伍体系。目前,全市有国家消防救援队伍8000余人,各级专业救援队伍2.5万余人,社会力量3900余人,实现专业救援领域全覆盖。
在队伍发展上,重庆注重“差异化”,成体系建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市级队伍重在专业攻坚,组建市应急管理局专业救援总队和航空救援总队,常态化前置驻防渝东北、渝东南、渝西片区;组建危化、矿山、隧道等8个行业13支市级专业队伍(其中有4支队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救援队)。区县队伍重在常态应对,各区县均组建了专业救援支队,平时负责巡护巡查,灾前下沉驻防、临灾统一调度遂行各类救援任务。乡镇队伍重在先期处置,全市1031个乡镇均组建专兼职救援队伍,负责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将平均应急响应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人强还得家伙硬”。“十四五”时期,重庆按照“体系化、梯次化、模块化”的思路,为各级队伍增配救援、通信、保障装备。目前,全市共配备各类装备累计达12.2万余台(套),较2020年增长70%以上,已具备森林灭火、城市排涝、工程抢险、水域救援、危化处置、矿山救援以及通信保障等综合救援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其中,乡镇队伍按照“标配+选配”的模式,配备了皮卡车、对讲机、北斗终端、卫星电话等6件套,选配防汛抗旱、森林灭火、地震地灾3种模块,形成叫应报灾、快速机动、音视频回传、救早救小的4种先期处置能力,能在5分钟内集结响应,到达现场后10分钟内回传音视频。
区县队伍按照“通用+专用+小快轻”的模式,为区县配备通信指挥前突车、装备运输车、中大型水罐消防车、隔离带开辟机器人等装备,形成预警感知、兵力投送、“三断”(断路、断网、断电)通信、先期侦察、应急救援的5种常态应对能力,队伍携带重型装备出动时间缩短至30分钟,无人机侦查半径可达15公里。
市级队伍按照“高精尖+智能化”的模式,配备大型无人直升机救援平台、水上救援平台、遥控智能挖掘机、破拆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形成指挥调度、立体通信、空天地协同、智能化攻坚、复合型救援、野战化保障的6种专业攻坚能力,救援现场可快速形成数字沙盘,在地灾、危化等危险救援场景可实施无人化智能化救援。
同时,在通信保障方面,构建“公网+专网+卫星网”的三网融合通信模式,为各级队伍配备单兵头盔、布控球、对讲机、通信车、指挥方舱车、空中和水上通信平台等装备,确保在“三断”情况下的通信指挥。
目前,重庆在救援能力上形成了“立体化”,实现水、陆、空立体作战。比如在水域救援方面,入列“中国应急·重庆号”救援船及深潜装备,实现潜水救援深度由45米提升至90米,水上打捞吨位由300吨提升至800吨,基本满足长江上游地区水域救援需求;在陆上救援方面,迭代升级防汛、森林、隧道、工程抢险等高精尖装备,城市内涝小时强排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森林灭火单泵供水扬程超过900米,一级供水每小时达2700立方米,消防云梯车可在100米高空作业。全市极端情况下的救援效能持续提升;在航空救援方面,分片区布防6架直升机、200余架大中小型无人机,形成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矩阵。同时在实战中不断探索悬崖火、地表火、树冠火的战术战法,固化形成了“无人机先期侦察、直升机打火头、专业队伍打火线、民兵预备役清理余火”的空地协同、多方联动战法,在多次救援行动中得到有效检验。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单兵、班组、分队、指挥部四级能力目标,持续开展人装融合训练,迭代升级战术战法,不断提升专业救援能力,为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挑战做足充分准备。”
数字应急更智能
装上“智慧大脑”,让城市安全“可感可视可控”
打开“数字应急”应用大屏,全市风险点位实时闪烁,灾害预警自动推送,救援力量动态调度……“十四五”时期,重庆依托“数字重庆”总体部署稳步推进“数字应急”建设,以数字赋能应急管理,打造城市安全“智慧大脑”,完成系统门户和数据底座建设,应急管理部门和市级相关部门数据“无缝对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连全市、一脑统全局”,为城市织就一张反应神速、防护周全的“数字安全网”。
通过“数字赋能”,全市应急管理实现“智慧”升级。据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效主要体现在:反应速度更快,应急响应速度从“小时级”跨越至“分钟级”,提升3倍;风险防范更准,依托数据跑路,做到风险早识别、应对快一步,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管控效率更高,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防控”,真正将风险发现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成灾之前。
具体来看,这种全新的治理范式重塑了工作流程、模式和理念。比如在业务层面,将数字能力嵌入应急管理各环节、全过程。平时用于监测、管理和服务,急时一键切换为指挥调度和处置中心,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权责明晰到位、资源高效调配。事件处置完毕,系统自动复盘,反向优化日常工作标准、预案和流程,推动体系持续迭代、良性循环。
创新构建前瞻型事故灾害AI分析智能体,集成风险趋势、灾害推演与智能辅助决策模型,可自动生成风险分布图、避险指导意见和处置决策建议。今年汛期,我市经历24轮强降雨,发生115次超警戒洪水、75起小流域山洪。该智能体累计输出研判成果4034项,生成防汛决策参考2016份,触发智能响应300余次,在多起特大暴雨中帮助5.8万余名群众提前转移避险。
此外,基于“实用、管用、好用”原则,“数字应急”实战运行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智管、应急指挥智救等3大综合场景,建成工贸安全在线、九小场所安全智管等20余个子应用,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推手。比如“九小场所安全智管”,这是一款专为小微商户,提供安全管理支持的应用。该应用将复杂规定转化为检查清单,商户照单自查隐患,网络员上门指导,让专业的安全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群众入店消费时,还可扫码查看安全状况并反馈隐患,提升全社会风险辨识能力。该应用被应急管理部评为全国智慧应急典型案例,目前注册用户达71万,月均开展隐患排查约5万人次。
下一步,市应急管理局将持续完善“数字应急”体系,开发更多实用、好用的应用,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保障体系更全面
机制、装备、资金齐发力,夯实应急管理“硬支撑”
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往往牵动人心。“十四五”以来,重庆创新构建了一系列工作机制,确保救灾救助及时高效,生活保障扎实可靠。
修订《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发布103项重庆市安全生产领域地方标准,让安全管理有了“硬标尺”。迭代升级救援能力,“十四五”时期,全市新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较2020年底增长70%,“基层第一道防线”越守越稳。
建成七级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即国家—市级—区县—乡镇—村社—家庭—社会,常态化储备物资100余万件,比“十三五”末增加了近三成,可满足10万受灾群众救助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灾害类别、风险点位、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研判,将救灾物资逐级前置,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灾区,6小时内可以送达全市任何地方,物资保障更加到位。
创新建立资金预拨机制,前一年的年底就把第二年的市级救助资金提前拨付到了区县。并创立“渝速拨”机制,实现救助资金随报、随审、随拨,整个资金全过程都是在线上封闭运行,并且通过国库直接发到群众“一卡通”的账户上,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等待”。
“此外,我们积极引导红十字会、慈善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在资金募集、物资补充、志愿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协作。还积极与大型商贸企业达成了补充储备共识,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源加入救助行列,共同为受灾群众撑起一把‘安全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已累计发放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8.33亿元,惠及385.1万人次受灾群众,有力保障了所有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社会共治更协同
凝聚全民力量,构建“人人有责”安全格局
筑牢安全屏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五年来,重庆多措并举促进社会共治更协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安全格局。
用好基层力量,依托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配齐基层应急管理和救援专职人员,102万名灾害应急责任人、12.8万名网格员、2.3万名信息员,就像城市的“神经末梢”堵住风险漏洞。“我们网格员每周都要巡查辖区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小事当场解决,大事决不拖延。”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网格员王女士说。
出台安全生产举报和地质灾害报告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查找隐患,“十四五”以来共收到举报案件91070件,发放奖励金529.76万元,让群众成为安全监督的“眼睛”。
广泛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搭建安全知识传播与实践平台,推进应急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增强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和自然灾害巨灾险,工贸、危化、非煤矿山、烟花爆竹4个直管行业覆盖率达到100%,给安全增加了一把保险锁。“有了责任险,不仅能保障员工安全,还能倒逼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某化工企业负责人说。
风雨五载,砥砺前行。“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急工作者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努力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交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答卷”。展望未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持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