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两岸的生态美景 摄/卢玮
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永川生态春笋绿色增收 摄/陈仕川
铜梁最美西郊绿道 摄/郭洪
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全市森林数量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摄/高志相
又是一年春来到,植树添绿正当时。
今年春节后,潼南区在大佛岭植树,为城市添绿;黔江区在邻鄂镇造林,为产业发展添力;巫山县在巫峡镇植树,为生态修复添彩……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发布4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在一年一度的义务植树节来临之际,我市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全市生态建设氛围日益高涨,成为新时代重庆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生动注解。
高位推动 全民义务植树热情高涨
春日的铜梁西郊绿道,桃花缤纷,李花灿灿,油菜花金黄。3月3日,在西郊乡村振兴示范片绿道边上,铜梁区600多名干部群众挥锹舞锄,参加2021年度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在植树现场,铜梁区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当地的村民也自发来到植树现场参加植树劳动。除了西郊绿道外,该区28个镇街的党员、干部、志愿者和村民也各自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路边沟旁、水岸湖畔、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植树。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是责任担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为此,我市一方面大力开展工程造林,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全民义务植树,将其作为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路径。
从1998年3月28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出台《重庆市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起,我市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全民义务植树宣传月”,3月6日至12日为重庆义务植树周。
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位推动国土绿化及全民义务植树,市委、市政府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市级部门、各区县领导也带头参加每年春秋两季义务植树,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身边增绿、增林活动,形成了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体系,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各地陆续掀起新的植树造林热潮。黔江区级领导和各部门、30个乡镇街道干部职工共种植桢楠、桂花、杉木、脆红李等苗木120万株,巩固和新建义务植树基地31个;巫山县300余名干部群众在巫峡镇桂花村栽种了150亩红枫、三角枫等红叶景观类树种,为高铁站周围添绿、添景观;垫江县四大家领导与各级干部群众一道,在桂溪街道三合社区种植桂花、白玉兰、白兰花、垫江晚柚等苗木2000余株,为初春的三合湖湿地公园增添了新的绿意;綦江区通惠街道联惠社区栽植桢楠、桂花等1000余株,为城市添绿;武隆区在羊角街道、江口镇等地大力种植李子树、梨树等经果林,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潼南区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组织各街镇乡万余名干部群众在大佛街道大佛岭等地方植树,为城市生态屏障添绿……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坚持不懈地宣传发动和广大公民直接参与植树活动,提高了全民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逐年高涨,已由‘要我植树’变为‘我要植树’,植‘纪念树’‘珍贵树’‘传家树’,造‘纪念林’、经济林、生态林活动在全市蔚然成风。”市林业局(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已达85%以上,并创建形成了一大批“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森林乡村”“绿色示范村”“生态文化村”“森林氧吧”。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5家单位荣获首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全市“国家森林乡村”达156个,市级“绿色示范村”达1570个,切实营造了全民爱绿护绿植绿浓厚氛围。
搭建平台 群众多种形式参与义务植树
“重庆公布54个义务植树基地,鼓励市民就近参与义务植树。”3月初,随着市绿委办公布2021年全市54个义务植树基地名单,“你今年参加义务植树了吗”成为微信朋友圈上的热点话题。
义务植树,参与是前提,成效才是根本。今年,为了提升全民义务植树的成效,我市将54个义务植树基地与百度地图导航相链接,有效搭建了市民参与义务植树的平台,提高义务植树的科学管理水平。
“每年,我们都会公布一批义务植树基地,方便市民就近选择参与义务植树。”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参与植树外,我市还积极创新尽责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适龄市民积极开展见缝插绿、“四旁”植树、门前“三包”,推行管护认养、捐资认建等尽责方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云阳县就连续多年开展“我为祖国植10棵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发出“我为祖国植10棵树”青少年义务植树活动倡议书,推动该县中小学生“小手拉大手”,共同参与义务植树。
同时,云阳县还积极开展义务植树自愿捐资赠树和认养活动。无法参与植树的群众,可按照人民币10元折算完成1株植树任务,捐赠人民币100元以上即完成年度全民义务植树任务;捐赠地径1厘米以上经济林苗木或者名贵树种苗木15株以上,即完成年度全民义务植树任务。云阳县还在城区(重点是公园)选定一批名木古树,制定认养认管方案,通过捐款委托代管的形式履行义务植树(捐100元/株可以认养认管1年)。
渝北区龙塔街道鲁能东路社区家庭教育基地举办了“关爱自然·保护树木”植树节墙体绘画活动。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植树节的由来,并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实物或图片,组织孩子们自己创作。
此外,随着重庆纳入国家第二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试点城市,主城区3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重点基地已相继建立。各区县积极选择合适的场地建立“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使线上线下互相助力,赋予新时代义务植树尽责新内涵、新形式,不断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参与度和自觉性。
万州区还着力打造位于陈家坝街道的三峡珍稀植物园“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总面积500亩,涉及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8种尽责形式。建成开放后,各社会团体或个人届时只需通过上线的“生态热线”微信公众号“义务植树”专栏,或登录全国绿化委员会“全民义务植树网”,进入“万州区全民义务植树网”,即可通过互联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尽责完成后还可在线上查看全民义务植树网统一颁发的“义务植树尽责证书”和“国土绿化荣誉证书”。
“正是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有力推动下,重庆国土绿化强力有序推进。”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1%提高到了2020年的52.5%。“十三五”以来,完成各类营造林3066万亩,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提升至6494万亩、52.5%和2.41亿立方米,较2015年底分别增加883万亩、7.1个百分点和3600万立方米。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建成区绿地面积64983万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2816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71%,建成区绿地率38.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09平方米,让巴渝大地处处见绿,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夯实了绿色基底。
因地制宜 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这几年的义务植树活动,我们基本上都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近段时间,酉阳县各地陆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与一些地方不同,当地义务植树大多栽植的是花椒和油茶。
酉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酉阳山多地少,随着前些年每年数万亩的规模造林,酉阳成规模的荒山荒坡基地都栽上了树木。因此,近年来,酉阳县的植树造林工作包括义务植树逐渐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结合生态产业优势,商品林区域重点发展杉木等优质用材林,石漠化区域发展青花椒,改培灌木林栽植油茶,以及实施抚育工程、低效林改造等,提升森林质量。
“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栽种经济林,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共赢。”该负责人说,就以青花椒为例,随着义务植树等栽种大量青花椒,酉阳青花椒规模逐步壮大,不仅让20多万亩石漠化区域得到有效治理,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更让2万余户椒农每年户均增收五六千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为更好践行“两山论”、走实“两化路”,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切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义务植树等国土绿化过程中,指导各区县结合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了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基地。
例如,忠县在新立镇双柏村、双桂镇“橘乡荷海”景区沿线、各村(社区)庭院补植补栽、见缝插绿,栽植各类苗木,推动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秀山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在义务植树过程中大力栽种油茶,使全县油茶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林业支柱产业之一;奉节县在义务植树过程中,大力栽植脐橙、油橄榄、油茶、核桃、青脆李以及“三木药材”等经济林树种,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潼南区结合柠檬产业发展,大力种植柠檬树,全区柠檬面积达30余万亩,柠檬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帮助5万余名农民脱贫增收致富;云阳县坚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无偿供种,免费培训,包收统销,品牌共享”的经营机制,成规模发展渝峰乌天麻种植基地5万亩;永川区、渝北区依托国有林场人、地、技优势,建设保障性苗圃,开展公益育苗,每年免费发放数百万株楠木等珍贵树种下乡,结合乡村振兴,在农村“四旁”开展义务植树,绿化、美化人居环境。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渝东南彭水、酉阳和秀山为中心的油茶产业基地,以渝东北城口、巫溪为中心的核桃产业基地,以奉节、合川为中心的油橄榄产业基地等新兴林业产业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建好、用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不断提升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管理水平。”市林业局(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拓展义务植树尽责方式,鼓励市民通过造林、管护、捐款、捐物、服务、古树名木保护等多种方式尽责,进一步提高市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意识,提高市民义务尽责率。同时,加大抚育管护力度,让全民义务植树成为我市各界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有效路径。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