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重庆高新区 3个1+1>2 谱写产城融合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4-05-27 10:27
发布时间:2024-05-27 10:2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蓬勃发展的科学城 摄/曾诚

近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一季度GDP正式披露——同比增长9.1%,位列全市第一。亮眼数据释放出高新区全力以赴做好“高”和“新”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集群,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积极信号。

背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人,放弃北上广深科技大厂的橄榄枝,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求学、工作、安家落户。他们自从踏上这片热土,几乎从未离开;也有人对这座“非去不可”的城市向往已久,或重新回归,或漂洋过海,只为在热爱的事业上贡献一己之力。

产业兴,城市荣,人是关键核心元素。重庆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高新区,就是他们温暖的家。在这片热土上,他们正谱写出一个个“1+1>2”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故事,诠释着无数个不同的“1+1>2”的新范式。

厚实产业+人

实现1+1>2

在位于高新区的重庆市集成电路展示中心,远道而来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看似不起眼的门,述说着高新区乃至重庆集成电路产业的辉煌过往和精彩现在——众多高精尖芯片从这里出发。

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载体的硅基光电子大规模集成,被业界看作下一代芯片技术。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的联合微电子中心在设立之初,就希望彻底解决硅光芯片产业在底层工艺上的核心技术问题。

在硅光领域有深厚学术沉淀和多项研究成果的联合微电子中心副总经理郭进博士坦言,这是中国芯片领域“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深感责任重大,“收到工作邀请时,几乎没有犹豫,就带领一个10多人的设计团队浩浩荡荡赶赴重庆”。

在他的动员下,几个行业大咖和重庆本土的工艺人才也加入进来,“设计+工艺”的顶级班底初步搭建完成。近一年的日夜奋战,全国首个高端特色硅光工艺平台在联合微电子中心落成,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这效率高得惊人。

团队核心,也是行业大牛——联合微电子硅光中心主任冯俊波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平台加人才——形成了1加1大于2的效果。

冯俊波是湖北人,清华大学博士后毕业之后,在一家大型国企搞科研。回忆过往,他说,愿意花几十亿来打造这样的平台,需要政府有很大的魄力和眼光,“我很感动,所以就过来了。”

彼时37岁的他,已经成家,举家迁至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需要极大魄力。落地高新区的第一天,现代化办公环境、拎包入住的菁英公寓让他立马有了家的感觉;不出俩月,家人入学和工作问题在高新区协调下得以解决。

“优渥的生活保障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给足时间、空间,让我们去做创新的事情。”冯俊波说,这个事,就是英特尔、IBM等大平台正在布局的事——硅基光电子芯片领域难题的攻克,而高新区给出了这个足够大的承载平台。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引进人才,不见得靠钱和房这些绝对的物质条件,而是营造更大平台,让人才有提升发展的最大空间。

曾经有不少客户找到冯俊波诉苦,此前,芯片只能送到国外平台流片,耗时一年下来,拖延技术迭代不说,有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后来国外平台甚至直接不给他们做了。

听到这些,冯俊波心情沉重,无论从自己事业发展还是家国情怀来说,这事一定要做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解决硅光流片工艺平台缺乏和硅光工艺缺失的关键问题!

2021年4月,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国内首个硅光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实验室揭牌成立,那几位客户的流片不到三个月就交了片。当客户拿到芯片测试之后,激动万分——成本降低了,性能各方面也达到他们的预期!

“我们愿意为成果转化提供加速,这种荣耀和成就感无以言表!”冯俊波坦言。

走进联合微电子中心,有一整面的“博士墙”,上面还有像他们一样的70多位博士的照片。但冯俊波说,这些,都不能拍照,因为这些是他们的“秘密武器”。

众多高手在这里产生极强的共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目前,联合微电子中心成功搭建出国内首个基于8英寸工艺线,成为国内首个开放硅基光电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等数套工艺的光电集成高端特色工艺平台,器件性能和工艺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16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流片服务,并建成国内首个硅光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实验室、西南地区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

厚实产业加人才,取得企业和个人的极速成长,即是1+1等于2。但不仅仅是2,在联合微电子中心实现了远大于2的效果。

在传统电芯片领域,高新区有集成电路企业30余家,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外先进水平对比仍差距较大。业内普遍认为,后摩尔时代,芯片路线不一定追求更小,而是强调集成更多性能功能,比如光芯片或传感芯片。

“我们在硅光领域重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这是后发制人、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冯俊波说,短期会痛苦,当技术实现自立自强,就会苦尽甘来。

目前,常规半导体企业如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只做芯片生产制造,不做设计和封测,相当于是代工厂。“而联合微电子中心光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都自己做,且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冯俊波称,随着硅基光技术逐步成熟,将带来上下游产业链加速聚集,这正是推动重庆打造集成电路高地,撬动国内集成电路格局的重要方式。

“进行前沿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是我们的使命。”郭进认为,当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能在“聚链”的同时,实现“强链”,链条上突破的技术将反哺给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进一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这些,都是强大的产业平台加上核心人才实现的大于2的效果。这样的故事,正在高新区不断上演,他们正在助力重庆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优渥科研环境+人

实现又一个1+1>2

“激活小鼠嗅觉相关神经细胞,继续观察对肿瘤细胞的影响……”金凤实验室脑疾病发育起源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冲正带领团队成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观察神经细胞释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因子的过程。

类似这样的探索,刘冲团队已经做了多年。刚回国时,国内实验设施没那么完善,科研经费捉襟见肘,脑胶质瘤造模相对其他癌症模型难度系数更高。“我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刘冲表示,但他坚信“上医治未病”的中医理念,认为探寻疾病源头、预防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再加上金凤实验室强大的平台助力,最终选择坚持下来。

“科研历来不是单打独斗,在高新区创新沃土中,除了办公场所、共享科研设施平台、科技服务团队等系列支持之外,更难得的是汇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团队。”刘冲认为,金凤实验室就像科学技术的“象牙塔”,许多前沿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产生科技创新的火花。

“从神经生物学来说,这样会不断刺激神经细胞,生成神经活动调控肿瘤细胞的数据”“人工智能加入可以让数据更准确、实验更高效”……对脑胶质瘤的深入探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医学课题。团队成员刘睿博士说,每次讨论,大家基于各自专业领域的思考和探讨,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火花,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方案。

在金凤实验室非常容易找到可以和刘冲团队密切合作的各方面的专家,包括化学合成、纳米材料递送等,刘冲团队才得以不断探索更多跨学科课题,将成果推到临床前。

“之前做生物模型跨领域实验时,为了解数据变化,需要24小时监控,进行手动记录和对比。”刘睿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实验,只能通过最笨的方法进行观察,如果失误一次,就可能需要重新开始。和其他团队交流时,刘睿发现他们在开展这类实验时,可通过智能建模的方式完成,于是借助他们的“计算大脑”的力量,完成了实验,为团队下一步科研方向奠定坚实基础。

探究之路并不容易。在一次次头脑风暴和寂寞坚守中,刘冲团队原创性研究成果终在《自然》发表,首次提出并证实了嗅觉感知可通过激活对应功能神经环路的活动直接调控恶性脑胶质瘤发生,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像刘冲一样,卞修武、段树民等院士领衔的众多科研团队在金凤实验室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涵盖免疫病理基础研究、数字病理设备等方面,多项成果为全国首创。

众多的成果产出,和大量人才汇聚不无关系。

除了近10万平方米的功能单元,金凤实验室落户金凤·华大时空组学中心等6个国内领先的研发平台,吸引全球人才聚集——入驻科研团队40个、科研人员401人,包括院士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33人,涵盖肿瘤神经生物学、神经发育生物学、疾病动物模型等方向。

他们为何而来?还是与高新区科研平台优越的强吸力不无关系,让科研成果加速产出,形成“1+1>2”的效果。

“这里的人才引用模式十分新颖,可以‘全职+双聘+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广纳贤才,为我们提供了灵活广阔的发展空间。”朱炳林刚从深造回国的飞机落地,就接到了来自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的一通电话。

“一事一议”、揭榜挂帅、兼职创新打破人事关系壁垒……了解到高新区人才政策之后,本来有诸多选择的朱炳林欣然签了合同。原来,金凤实验室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更是通过机制创新建成的集聚生命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徐辉说,对人才引进,高新区打造了金凤实验室“人才特区”示范点。

机制上的创新对平台亦有大的助益。如经费保障方面,建立市、区联动支持机制,对实验室设备购置、科研项目、人才引进、基本运营等按市区两级6:4拨付;管理制度上,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理事长,高新区党工委主要领导任副理事长,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秘书长——高层级调动协调实验室发展。

在高新区优渥科研环境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刘冲一样,众多大咖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着高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续写着一个又一个“1+1>2”的故事。

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冲团队研究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探究不同感觉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甚至是情绪应激和异常神经功能相关疾病是否也会影响肿瘤发生,提供了无限思考空间。“我将永远保持对基础研究的初心和信心,在医学领域不断深耕,做出更多能够守护群众健康的科研成果。”刘冲笃定地说。

全周期服务+人

实现更多1+1>2

“高新区美好的发展前景和优厚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让我选择了留下。”中电科芯片技术公司某海归人才回忆着,回国的时候,“最初心里是有一些忐忑的”,但到达重庆后,公司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高新区全方位的人才服务让他很快打消了一切顾虑。

“刚入职,公司就全力支持我牵头申报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经过整个团队的努力,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功获批。”他认为,如果说公司平台是他科研上冲锋陷阵的前线,高新区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就是他最有力的后方保障。

回国伊始,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安家置业等一系列生活上具体的问题摆在眼前,高新区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针对其需求和疑问,进行了及时细心的解答,妥善地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实践中,为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高新区探索以“一人一策、量身定制”“一事一议、随到随办”等方式,支持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引进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

目前,他已入选“金凤凰”杰出人才,他将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为高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不止人才,在高新区享受到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的还有众多企业。譬如,“先投后股”支持成果转化改革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率先在全市试点企业创新积分制;通过实施“凤栖计划”,以“揭榜挂帅”“市区联动”等方式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孵化高成长性企业。

“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迭代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以金凤城市中心为引领的高品质居住生活圈,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青年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优质学校医院、高端商业商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创新交往空间,提升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度、舒心度,做好全周期全要素服务,以实现更多的1+1>2。”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一有闲暇,不少高新区的科研工作者喜欢到寨山坪生态公园信步走走。初夏的傍晚,不算太燥的山谷微风轻轻拂面,成片芦苇随风荡漾。从科学谷后山入口拾级而上,镶嵌在果树绿植中的步道曲折蜿蜒,林中鸟语阵阵,花前蜂蝶纷飞。

登上山顶,恢宏现代的科学谷建筑群映入眼帘,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众多行业龙头入驻。

目光及远,一栋栋智能工厂拔地而起,灯火通明,仿佛能看见工作人员在产线四周奔忙;一间间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层出不穷,科研人员正加紧研发;多个高品质楼盘加速成型,长期霸榜销售排行。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里边的“人”。回头看,许多的人正在“爬山”。

重庆崽儿刘大鹏,2017年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不到10天,就毅然决然来到联合微电子中心。当时沿海给他的offer不少,待遇也高,他没有丝毫犹豫。除了家乡情结,高新区建设大潮的掀起让这里与他专业研究高度契合也是重要原因。现在,刘大鹏已在高新区安家置业,带领8人团队研究微波光子集成技术,为下一代装备应用作适配。随着科研生态越来越好,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师兄弟同行不断涌向这里。

西部智联研究院高级总监周明珂一踏上这片热土,就从此扎根。在李克强院士工作站的强吸力下,西部智联也从最开始的几人逐步发展成如今170多人的团队。随着高端产业化人才的不断涌入,短短一两年,公司已孵化西部智车等12家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项目公司,为高新区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后来,更多的人仍在“爬山”——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片“创新高地”,每年净流入实有人口超5万人。他们的到来正不断优化高新区的人才结构。截至目前,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高新区集聚院士等国家级人才300余人,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15%。

埋头钻研,早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从某种意义来看,正是数以万计的人才汇集到一起,成为人才梯队的中流砥柱,带动着这座新城和产业蒸蒸日上。

正是这些不断“上山”的人,各路人才不断聚集,众志成城,催生了这片火热的土,这座新兴的城。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