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部门动态

以知识产权为盾 护航重庆创新发展加速前行

发布时间:2025-11-03 09:25
发布时间:2025-11-03 09:2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江津花椒远销海外,专利申请6个工作日内获得授权,企业通过“公证悬赏”成功维权……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正勾勒出重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生动图景。

“十四五”期间,从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到实验室的高精尖技术,知识产权的力量正深度融入重庆的创新发展血脉。

01

擦亮地理标志

“土特产”迈向“国际范”

每年的六至七月,江津都飘满椒香。“今年的花椒挂果好,清香度也不错,销路不愁。”58岁的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村民肖国红从事花椒种植30多年。

他种植的青花椒,如今不再是普通的调味料,而是拥有了“身份证”的高附加值产品。“这几年,花椒产量年年增加,收益也越来越高。”肖国红说,这些花椒树每年能给家里带来10多万元收入。

丰收季,椒农正在采收花椒。重庆市江津区知识产权局供图

肖国红家花椒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半亩地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亩。“有了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花椒出口到欧洲,价格能翻几倍。”

地理标志,这个听起来专业的名词,在重庆的田间地头成了农民增收的“法宝”。它是一种产自特定地域、并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密切关联的知识产权,也是地方政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抓手。

在江津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花椒产业正从单一的调味品,向医药、化工、文旅等产业延伸。这里形成了18家龙头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148件商标和144件专利融合保护的矩阵,助力江津花椒跑出“出海”加速度。

“出口到日韩的干花椒单价达到100元/公斤,出口欧洲的有机产品单价超过150元/公斤。”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江津花椒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达248.6吨,出口额840万元。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江津。

截至目前,重庆市拥有地理标志产品70件,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有301件,分布在全市3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重庆知名的农副产品。

涪陵榨菜、奉节脐橙、丰都牛肉、巫山脆李、城口老腊肉、永川秀芽……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正在知识产权的加持下,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9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国—欧盟国家“互换保护”清单。

据统计,2024年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年度总产值137.22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地理标志产业综合产值达1300亿元。

02

创新保护模式

“公证悬赏”构筑品牌护城河

“我们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打造的品牌,最怕的就是被仿冒。”重庆一家消费品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坦言,“过去发现侵权产品后,取证难度大、成本高,往往让我们束手无策。”

现在,这一困扰许多企业的难题,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3年,重庆在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时,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推出 “公证悬赏取证制度”——商家发现自家品牌被仿冒却难以找到证据时,可通过公证机构发布悬赏,只要有人提供有效侵权证据,就能获得奖励。

“这就像为企业维权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形容,“只要有人提供有效侵权证据,就能获得奖励,让证据收集更高效、更省心。”

重庆市2023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系列活动之地理标志新势力商圈巡展活动在观音桥商圈举行。通讯员 熊伟 摄

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发动机”)在国内外设有上万个销售网点,然而在市面上擅自生产、制造、销售侵权产品的厂家、商家却屡禁不止,对宗申发动机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小影响。于是,宗申发动机与渝北公证处达成合作,以实现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的目的。

实地走访后,鉴于调查难度较大,合作加入“悬赏公证”环节,渝北公证处发布“悬赏公告”,收集侵权线索,尽快更好地打击侵权行为。

2025年,重庆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再升级,出台全市知识产权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既契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又建立了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的通用规则,划清侵权红线。

另外,保护知识产权的力量也在向基层延伸。

随着2023年《专利法实施细则》修订,专利纠纷的处理和调解权限首次下放到直辖市的区一级政府。权限下放以来,全市新增具有专利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105人,区级知识产权部门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61件,没有一件案件被提起行政诉讼。

03

提升服务效能

为创新主体铺设专利审查“快车道”

今年年初,由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等离子手术电极刀头”实用新型专利,经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后,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这是我市首件通过快速预审通道获得授权的专利,从申请到获得授权,仅用了6个工作日。

“这意味着企业能更早进行专利布局,更快将产品推向市场,在竞争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 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

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知识产权局供图

重庆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成,为创新主体铺设了一条专利审查的 “快车道” 。该中心已累计为381家创新主体开展专利预审服务,使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16个月压缩至6个月以内,提速超过60%。

不只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从平均8个月缩短至1个月,外观专利审查周期缩短至5-7个工作日。

提速获权为创新主体抢占市场提供了保障支撑,而这只是重庆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的一个环节。

重庆上线“政务·知识产权在线”数字化应用,打通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平台专利、商标等7类数据接口,累计集成知识产权数据2.56亿条,开通专利预审等20余项知识产权服务事项线上办理通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重庆黔江受理窗口正式落户。市知识产权局供图

在两江新区、高新区、荣昌区、梁平区、黔江区、云阳县6个地区设立的商标业务受理窗口,让商标注册服务从“唯一窗口办”转变为“区域就近办”。以黔江受理窗口为例,通过“电子预审+跟踪指导”服务,平均可为申请人节约办理时间15个工作日。

从实验室的专利到市场上的品牌,从企业的创新到区域的特色经济,重庆的知识产权工作正在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大伟表示,未来重庆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