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巫山县三溪乡六号风机塔筒,工作人员在进行巡检。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7月24日早晨8点左右,太阳光斜斜地照进巫山县三溪汇集电站,阵阵山风拂面而来,检修员廖富鹏和搭档穿好蓝色工装、戴好安全帽,准备开启每月一次的塔线例行巡检。
距离电站大约7公里、海拔1700米的山脊上,三峡能源重庆巫山大风口60兆瓦风电项目已在5月投运,8台6.25兆瓦和2台5兆瓦风电机组叶片正日夜不停地转动。
不过,想要把这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送进千家万户,首先得把风电机组发出的电输送到电站进行升压。由此,项目组沿着海拔落差约500米的山坡修建了68基铁塔,串联起2条共16公里的集电线路,将电流汇集到220kV升压站,然后并入巫山主电网。
当天,廖富鹏和搭档就要对其中一条约7公里、含31基铁塔的线路进行巡检。廖富鹏和搭档拿上望远镜和红外线成像仪,背着背包出了门。背包里装了些饼干、面包、矿泉水等食品,以及防蛇喷雾等野外常备用具。“巡完7公里路线需要一整天,中途无法回到电站吃饭,只能在野外就地解决。”廖富鹏笑着解释。
从电站出来,走过大约几百米的山路,第一座铁塔就近在眼前。廖富鹏一个大跨步,从山间小路穿进树木丛生的山林,径直来到铁塔下方,拿出望远镜仔细“侦查”。
“我们要看铁塔上方是否有鸟窝等,鸟窝会招引蛇来觅食,而蛇也是导体,可能会导致线路跳闸,影响风电机组运行。”廖富鹏告诉记者,此外,他们还要观察导线是否存在松股、散股的情况,避免电线短路。
廖富鹏的搭档,此时正拿着红外线成像仪检查铁塔导线接头的温度是否正常,同时观察铁塔螺栓是否松动、金具是否损坏等。
“一切正常!”大约15分钟后,廖富鹏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朝着第二座铁塔行进。
这时候,地表温度已超过40℃,廖富鹏和搭档衣服的后背已经湿透,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也顺着脸颊往下滴。廖富鹏从背包里摸出毛巾,擦了一把脸,“林子里密不透风,走到小路上擦个汗,山风一吹,就凉快了。”
稍作休息后,两人又继续前进。这段7公里的巡检之路,有30%的路程几乎是原始山林,“在林子里行走,最要小心的就是那些不起眼但带刺、带毒的藤蔓,还有脚下的蛇虫。”廖富鹏说。
上午11点左右,在结束第四个铁塔的巡检后,廖富鹏拒绝了记者继续同行的要求——前面有一段路程需要攀爬山岩陡坡,非专业人士风险太大。
挥手道别之后,这“两抹蓝色”在山间小路上越走越远,不一会儿就钻进树林消失不见了。
据介绍,巫山县三溪乡山脊之上,风能资源密集区平均风速达每秒5.5米,风能利用小时数接近1900小时,发展清洁能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三峡能源重庆巫山大风口60兆瓦风电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1.1亿度,能够满足约6万户家庭1年的清洁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燃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万吨,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450公顷阔叶林,或让30万辆燃油车停驶一年。
为此,整个三溪汇集电站运维团队每天24小时进行值班值守,完成设备巡视维护、故障处置等工作,守护万家灯火。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