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长寿区主要经济指标成绩斐然: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8.4亿元,增长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7.3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84.1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表现尤为突出,完成217亿元,增长10.2%,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工业发展势头稳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844.5亿元、增长3.5%。
提质增效夯实工业硬支撑
连晴高温难挡生产热情。近日,记者走进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一线看到,炼钢工人正紧盯炉口,精准把控每一炉钢水的成分与温度。“再热也不能松劲!”工人们的信心与干劲,正是长寿区工业强劲脉动的生动写照。
工业是长寿区经济的顶梁柱、定心盘,只有不断提升工业产业质效,才能真正发挥工业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强链条聚势。长寿区成立8条产业链招商专班,新引进10亿级延链补链项目10个,落地世界500强企业一汽铸造发动机智能制造等汽配项目17个,天然气化工材料产业被认定为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大型企业园区化,依托重钢引进大明国际、宝武环科等6个钢铁产业生态圈项目,达产后可新增产值80亿元,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抓技改增效。长寿区获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完成技改投资49.2亿元、增长79.9%,高于全市60.5个百分点,技改新开工项目83个、全市第一。加快传统化学原料药企业向酶催化转型,博腾制药酶催化制烟碱实现量产。1-5月,规上工业实现利润12.4亿元、增长229.2%。
促数智焕新。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生态,成功上线全市首个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产业大脑,累计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5G全连接工厂4家。
创新赋能激活发展动力源
前不久,年产5万吨溶剂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成功签约落地,该项目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甲苯等回收处理,重新生产工业级产品再对外销售。这对于长寿经开区构建更为完善的资源化利用体系,进一步推动“无废园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产业链迎来深刻重塑,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技术推动智能化生产。只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促进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对于长寿这样一个工业大区来说更是如此。今年以来,长寿区聚焦企业科技创新赋能,多点发力、纵深推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育强创新主体。长寿区在全市首创知识产权保护警务联络官制度,3家企业获评全市瞪羚企业,认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76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1家、增长46.6%。强化技术攻关。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引进美国康宁打造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微通道技术示范园,引进法国苏伊士补链园区废剂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链。加速成果转化。德国史太白中国区第二个项目技术转移中心落地长寿,化工研究院入选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技术合同成交额3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全市第2。
强化保障稳固要素基本盘
5月24日,一趟满载重庆钢铁进口煤炭的敞顶箱铁路专列从广西防城港首发,仅用2.5天便直达重钢长寿厂区。这条专线的开通,一举将以往依赖长江水运的运输时间缩短了惊人的23天。截至目前,该模式已高效运送煤炭23万吨,预计全年将保障重钢60万吨进口煤炭及铁矿石的运输需求。
这一转变,是长寿区主动作为、精准打通要素流通堵点的生动写照——区政府积极对接市政府口岸物流办、成都铁路局、重庆物流集团,量身定制铁路物流方案,促成了重钢生产原料运输模式的转变,为企业稳产增效筑牢了基础。
要素能否有效保障到位,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长寿区以要素保障为基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真抓实干、务实进取,有效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金融活水滴灌实体经济。常态开展政银企对接,推动13亿元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落地、授信金额居全市第一。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贷款余额居全市第一,技术改造再贷款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市第一。
以产教融合构筑人才高地。与市人社局开展新材料产才融合发展试点,实体运行3个市级产教联合体,共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69.4人、全市第一。以全力保供推动高效运营。千方百计助企纾困,渝巴铁路站点国铁运价每标箱下调500元,重钢铁矿石等重要原材料经防城港到厂区运输时间大幅减少。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