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正变身成免烧砖、再生骨料;医院里,每袋医疗废物都带着“电子身份证”,全程可寻踪溯源。近年来,南岸区巧借科技之力,在建筑垃圾和医疗废物治理上双管齐下,用科技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科学治渣“点泥成金”
建筑垃圾“围城”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南岸区另辟蹊径,将难题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印发《重庆市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规划》、出台《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建筑垃圾综合治理方案》、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该区为建筑垃圾治理立下“规矩”。城管、住建、公安等部门联手执法,在南湖路、会展中心等关键路段装上“电子眼”,接入“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系统,2024年6月以来已精准处置多起违法案件。
南岸区建筑垃圾管理专项执法行动。南岸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建筑垃圾的“华丽转身”。2023年南岸区引进重庆治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南岸区首个标准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分选、破碎、固化等技术,每年能“吃掉”100万吨建筑垃圾。在这里,工程渣土变成再生水稳材料,装修垃圾化身免烧砖,就连淤泥也能现场固化成路沿石。截至2025年6月底,已累计核准同意运往资源化利用场建筑垃圾处置申请86.407万方。其中,区内项目核准量45.577万方,区外项目核准量为40.83万方。目前,资源化利用场已接收建筑垃圾48.698万吨,销售再生资源水稳层等材料35.874万吨。
智慧管废“一码溯源”
医疗废物监管同样科技感满满。走进南岸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江南院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等“无废医院”,严格落实一人一物实名追溯,医护人员用手机扫码就能完成医疗废物交接,每袋垃圾都有唯一的标识码“身份证”,重量、类型、去向一目了然,所有信息统一归集至医院的“智慧卫生综合监督平台”。
医疗人员一人一码。南岸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医院的“智慧卫生综合监督平台”,不仅能对各站点上传的医疗废物数量、种类等进行风险分析,还能通过 AI视频识别技术,实时盯着暂存间里的一举一动: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穿戴不规范会预警,医疗废物存放桶摆放不规范会抓拍,18125条监控数据筑起安全防线。自系统运行以来,2351条异常数据被及时整改,让医疗废物“一袋也不能少”。
从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到医疗废物全程可控,南岸区的实践中藏着治理密码:政府搭好台,科技唱主角,市场来唱戏。通过数智化监管织密“防护网”,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关,政策扶持打通再生产品应用路,南岸区不仅破解了“废物围城”困局,更蹚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
如今的南岸,废物有了好去处,环境添了新颜值。科技赋能“无废城市”建设,正让这座城市更绿色、生活更宜居。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