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智汇义渡”激活一池春水 大渡口 “以才兴区”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

发布时间:2025-11-17 09:59
发布时间:2025-11-17 09:5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鸟瞰大渡口 摄/刘映呈

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研发

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大渡口现场签约引进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25年以来,大渡口区紧紧围绕“兴业兴城、强区富民”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为抓手,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与智力支撑。

从精准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迭代升级全区“1+3+N”人才政策体系,到打出“万名青才义渡行”“区企共用”专项试点等引才组合拳;从建强“1+5+1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矩阵,打造人才成长“黄金通道”,到携手清华大学实施“渡口企航”企业家三年培训计划;从筹集1355套人才公寓、发放专项补贴,到创新推出全市首个人才企业年金政策、推动川渝人才服务资源互认共享……大渡口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集聚广大人才,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厚植成长沃土,以无微不至的服务营造暖心生态。

精准引才 汇聚高质量发展青春力量

盛夏七月,浙江大学力学专业博士张政昊走进大渡口区委组织部办公室,开始了他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实习岗位,竟为全区数字化建设按下“加速键”——他成功搭建的DeepSeek本地大模型,不仅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更为大渡口区委组织部节约了30余万元建设资金。这个充满“青春智慧”的故事,正是大渡口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生动缩影。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立足于全区“1245”总体思路和“321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大渡口区对人才政策体系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系统升级”。将原有的“1+5+N”体系优化整合为“1+3+N”,迭代升级产业兴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卫3个人才专项,在产业人才政策中新增科技、电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人才支持。这一调整,让政策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显著提升,成为全区人才工作的“导航图”和“助推器”。

而针对青年人才这一“源头活水”,大渡口区更是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渡留渡十条措施》从发放50元餐饮消费券、提供最长3个月免费住宿+3个月半价住宿的青年驿站,到给予最高10万元的购房补贴、提供创新创业“一团队一专班”全流程服务,这些充满温度的举措,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大渡口的诚意与魅力。

同步推进的“万名青才义渡行”品牌活动,则让政策从纸上走向现实。2025年暑期,来自浙江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48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子,通过“就业专线”“创业专线”“实践专线”三条主题线路,沉浸式感受了大渡口的产业活力与发展机遇。在重庆工业博物馆,他们深刻感悟了这片土地“因钢设区”的工业文脉;在跳磴镇金鳌村“五彩梯田”,他们亲身领略了乡村振兴的“义渡方案”;在八桥镇青创基地,他们亲眼见证了孵化182家企业、注册资金超10亿元的创业热土。

在破解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上,大渡口区更展现了改革勇气与创新智慧。“区企共用”专项试点通过统筹10个事业编制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创新构建“编制引才—企业锻才—发展留才”全链条机制。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易维京对此表示大力支持:“这项改革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引才难题,我们将积极参与试点。”目前,首批将使用3名编制帮助区内3家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成为全区探索事企协同引才的“破冰之作”。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人才净增量已达1997人,提前3个月完成“885”考核指标,超过2023年(1558人)与2024年(1921人)的平均水平。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正是大渡口区不断优化的引才生态和持续升温的人才吸引力。

厚植沃土 构筑人才成长新高地

在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中元汇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标志物便捷高敏筛查方案”项目荣获铜奖,精准医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储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优秀奖,成为大渡口区育才成效的生动注脚。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成为大渡口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黄金通道”。全区建成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形成“1+5+12”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体系。这些平台不仅是智力交汇点,更是科创策源地。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进站博士后73人,目前在站55人,他们正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大渡口区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系统而务实。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出台《关于推动激励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按照国家级、市级层级梯次设置新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经费支持。同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联盟,实行轮值主席制度,推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每季度围绕“3216”现代化产业开展的“博士沙龙”活动,已成为产学研对接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中元汇吉和精准医疗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3名博士人才获批2025年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每人获得市级资助30万元。

除了夯实科研平台,大渡口区还将育才视野投向企业家队伍建设。计划实施的“渡口企航”企业家培训三年行动,拟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每年从区内150余家企业中比选40-50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制1年,累计24天的课程涵盖产业发展环境研判、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核心模块,旨在培育一批兼具全球视野与卓越领导力的复合型企业领军人才。

在创新生态培育方面,大渡口区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1%,首次跃居全市区县第一;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972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专精特新企业1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9家企业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其中4家获一等奖;综合创新指数居全市前列,“科技创新引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入选科技部典型案例。

更令人欣喜的是,育才平台建设正在传统短板领域取得突破。2025年,大渡口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成功获批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卫生系统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重要突破。该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同步招录博士人才进站工作,以工作站为依托,推动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逐步补齐医疗卫生系统科研短板。”这种“平台+人才”的协同模式,正成为大渡口区全域育才的典型范式。

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坚到产业线的成果转化,从科研人才的培育到企业家队伍的锻造,大渡口区正在用系统思维打通人才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用心留才 筑就温情栖居“人才港”

“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和家属两地分居问题,让我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接下来的科研攻关工作中。”在大渡口区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博士朱涛的感慨,道出了许多选择扎根大渡口人才的心声。2025年以来,大渡口区持续在“留才”上下功夫,以全方位、全周期的暖心服务,全力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走进焕然一新的友间公寓,现代时尚的装修、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人难以想象它的前身是建于1987年的重钢大学生宿舍。作为全区三家人才公寓之一,它的“华丽转身”正是大渡口优化人才安居服务的缩影。目前,全区已筹集人才公寓1355套,分布于重钢大学生宿舍、半岛逸景、天泰时代星座三处。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区里还为人才发放租购房补贴,切实减轻人才安居负担。对于来区就业创业的青年,大渡口不仅构建了“职住共生”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还打造了“青年驿站”,为符合条件者提供最长达3个月的免费住宿,打通求职“最初一公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大渡口区积极探索两地人才服务一体化。2025年,与绵阳市签署《“科技城人才卡”与“新重庆人才卡”服务资源互认共享协议》,打破地域壁垒,坚持对等互认、联动共建原则,让两地高端人才享受更多优质服务,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效便捷服务机制。

为强化人才中长期激励,大渡口区出台《大渡口区人才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人才企业年金体系。该办法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在法定养老保险之外增加补充养老保险,并根据人才等级(A-F类)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至1000元不等的激励资金,直接注入个人账户。这一创新举措,将“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用“真金白银”和“制度保障”向人才传递了携手长远发展的诚意。

大渡口区的人才服务,不仅关注事业发展的“大事”,也细致入微地解决好生活“小事”。2025年,全区开展节日、生日等慰问211人次,提供人才体检绿色通道服务168人次,组织疗休养24人次,为54对青年人才举办了集体婚礼。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服务,让人才感受到了超越合约的关怀。

此外,大渡口区还通过持续优化“专家服务与基层需求对接机制”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让每一位人才的成就感、价值感更足。

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个家,从一座城、一个圈到一份长远保障,大渡口区用“服务”这支饱含温度的画笔,细致描绘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才生态画卷。当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城市的发展活力同频共振,“尚义大渡口、宜居宜业城”便不再是口号,而成为了人才与大渡口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最美注脚。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区人才总量突破11.8万人,年度人才净增量1997人。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1%,跃居全市区县第一。

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972家、高新技术企业185家、专精特新企业1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

累计建成人才工作平台147个,其中创新平台117个。

累计建立1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个国家级和12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打造“万名青才义渡行”品牌,累计吸引超1.5万名高校青年来区就业创业和实习实践。

链接>>>

大渡口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成果丰硕

在日前举办的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千名博士重庆行·走进大渡口”活动中,大渡口区成功举办引进博士人才集中签约仪式,在市区两级同步首发《大渡口区人才企业年金实施办法》,展现出强劲的人才集聚效应,为“尚义大渡口、宜居宜业城”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次活动精准聚焦大渡口区“321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特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30余所重点高校的50余名博士来区考察。他们所学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0多个重点领域。经过为期3天的实地调研、技术交流与洽谈,区内14家用人主体发布的24个重点岗位,共与40名博士达成初步意向,10名博士人才与用人单位现场签约。

为构建更健全的招才引智网络,实现“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效应,活动期间,大渡口区正式聘请奥运冠军李雪芮、产业孵化专家伊远学等担任“引才大使”,并从清华、北大等高校聘请5名大渡口籍在校学生担任“人才引荐员”。同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4个驻外招商办被正式授予“引才工作站”牌子,标志着全区人才招引网络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