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时候,位于渝中区储奇门白象街的药材公会大楼,是重庆著名的山货药材集散地。那时,大楼外面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成为鄂、湘、赣、粤各省药材商人连接西南各省的中转站。”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永康西南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林建议,打造重庆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壮大重庆中药材产业,重振昔日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创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她认为,建设重庆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岳林介绍,目前的重庆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性的17家中药材市场之一。经过30年的积淀,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但与全国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药材的炮制技术比较单一,缺乏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萃取技术工艺,中药材利用程度不够;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高,对中药材市场的产供销缺乏基本的数据支持,对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缺乏科学指引;产供销分离、产业链条短、议价能力弱……”
她建议,打造重庆智能化数字化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使该市场成为中药材交易,中医药康养、文旅、科研、智能体验、文化普及,以及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等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这个市场,可建立质控溯源体系,通过对中药材从种植基地到销售,实施全链条各环节的数字化记录和管理,实现全程标准化溯源和质控;可建立中药(材)联采、议价、交易、结算、监管的一体化在线闭环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
岳林说,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壮大中医药产业,不仅可以保护群众的生命健康,还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
她建议有关方面深入调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力引进互联网科技手段和先进的中药材生产设备,促进该市场建设,促进重庆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高校、科研单位与中医药企业联合培养药材种植、加工、萃取、鉴定、检验、科研等各类人才,推动我市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