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厦高铁开通后,巴南终于等来了高铁。然而,在这份喜悦背后,一个普遍存在于超级枢纽辐射区域的挑战也摆在眼前:当一个城市拥有了像重庆东站这样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时,其强大的客流、物流、信息流“引力场”,往往会使周边区域的次级站点面临被“虹吸”的风险,进而陷入发展上的“灯下黑”困境。
6月16日,渝厦高铁巴南站。记者 李雨恒 摄
巴南高铁站,地处惠民街道,距西部最大铁路枢纽、渝厦高铁始发站重庆东站直线仅约30公里,高铁11分钟可达。如此“近在咫尺”,却也意味着极易被强大的重庆东站“虹吸”掉客流与班次,成为一个看似尴尬的“过路站”,资源和发展可能因此陷入“灯下黑”。
面对这一挑战,巴南该怎么做?7月中旬,记者在该区采访了解到,该区没有选择正面竞争,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定位,独辟蹊径,用“错位竞争”的策略,为自己找到独特航道。
坐着高铁去喝茶 乡村旅游焕新机
在超级枢纽的阴影下,巴南深谙错位竞争之道,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将其打造为吸引客流的独特磁场。从巴南站出发,10分钟车程就能抵达二圣镇的“定心茶园”,这片4000亩连绵起伏的生态茶园,已经实现了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是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然而,由于交通方式单一,过去这条精品线路的游客只能自驾,导致外地客源难以拓展,“以前游客想来体验采茶制茶,除了自驾别无选择,就连重庆周边区县游客都不多。”重庆茶叶集团创始人张节明回忆道,曾有位成都茶友兴致勃勃致电咨询,但听说下了高铁还要辗转一个多小时车程,单程打车费就要100多元后,最终只能遗憾放弃。
渝厦高铁的开通,犹如打通了茶乡发展的“任督二脉”。“从重庆东站到巴南站10分钟,然后坐茶园接驳专线10分钟,泡一壶茶的时间就到了!”张节明说,渝厦高铁沿线的黔江、武隆等渝东南片区居民乃至全国各地的茶客都能轻松寻香而来。
6月16日,巴南区二圣镇定心茶园。记者 李雨恒 摄
“高铁改善了巴南东部、南部镇街的交通条件,更极大激发了乡村旅游。”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雷燚介绍,当地正在规划农文旅专线,比如二圣茶叶专线、二圣梨专线,让游客出行更便利。
交通的改善,让茶农们看到了新希望。在周传福家的院子里,崭新的桌椅已备好,儿子正张罗着开农家乐。“高铁通了,我们的好茶终于能让更多人尝到了!”周传福笑得合不拢嘴。
像周传福这样抓住高铁机遇的茶农不在少数,二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当下旅游新模式,二圣镇还在原有的茶园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带动全镇3600户农户种植茶叶,推出独具特色的全茶宴。
记者了解到,以巴南高铁站为原点,“半小时旅游圈”还辐射了东温泉、丰盛古镇等4A级旅游风景区,近年来东温泉年均接待游客1500万人。
“如果说重庆东站服务的是‘快旅慢游’的大循环,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快进到渝东南,再进行深度体验;那么巴南站则要做精‘慢生活’的小循环,成为承接‘城区微度假’和串联渝东南的‘特色新起点’。”巴南区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说。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不仅是乡村旅游,巴南在产业发展上也充分运用错位竞争策略,通过高铁便利性赋能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此突破超级枢纽可能带来的产业“虹吸”效应。在距离巴南高铁站车程不到半个小时的木洞,是重庆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重庆国际生物城。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了智翔金泰、宸安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高端研发平台也已落地生根。
“作为中心城区二环外待开发区域,不要说产业配套,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还很缺乏。”国际生物城公司副总经理穆毅回忆说,当年,为了孵化一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他们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提速建设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方面,巴南区专门在生物城建设了集中供能蒸汽站、专业化污水处理厂等,解决医药行业的关键工序要素保障难题,此后又建设了双电源,解决了该行业最大的后顾之忧。
然而,曾经的交通短板,让企业招才引智卡在“最后一公里”。
“高精尖产业依赖高端人才,时间成本极其宝贵。”国际生物城公司副总经理穆毅坦言。如今,高铁开通后,从重庆东站到巴南站仅需10分钟,再转乘接驳车,20分钟即可抵达园区。免疫学专家陈教授再也不用为通勤发愁:“以前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全程半小时搞定!”
交通的便利,也为企业拓展市场按下“加速键”。“以前谈合作得飞过去,现在高铁当天往返,效率大大提升。”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说。未来,随着渝厦高铁全线贯通,巴南至长沙、厦门等地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为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市场提供更多可能。
如今,更大的规划已经在路上。距离巴南高铁站仅10公里的二圣镇,有一片19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纳入重庆国际生物城拓展区未来发展规划。这片未来的产业热土,将借助高铁优势,为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
记者了解到,巴南区智慧总部新城(首开区)基础设施项目也正在惠民街道加快推进。这个总长9.82公里的基础设施项目包含2条道路和4座下穿道,建成后将与渝湘复线高速、绕城高速衔接,成为重庆东站纵向交通疏解的重要通道,也为惠民片区未来发展打通了便捷出行的“动脉”。
高铁串起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高铁,在超级枢纽背景下,本可能加剧资源向中心城区的集中。但巴南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高度,将高铁视为推动错位竞争、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黄金纽带”,以此破除“灯下黑”对区域发展的制约。2022年,巴南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高铁的到来,不仅缩短了城乡距离,更成为资源流动的“黄金纽带”。
“以前去中心城区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坐高铁15分钟就能到。”站在惠民街道沙井村口的611原乡美村项目前,村民王刚感慨地说。
走进611原乡美村,太空舱民宿与穹顶帐篷散落在田野间,艺术工作室的玻璃幕墙倒映着青山绿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2023年,这块24.74亩的土地以1733.46万元成交,为村集体带来659万元的发展资金。
记者了解到,611原乡美村是融合了农文旅以及学习培训的综合产业项目,是我市城乡融合改革试点的成果。项目主建筑所在地,是我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批入市的地块。
“这个项目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环境,还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巴南区城乡一体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铁开通后,来巴南乡村的游客明显增多,农产品销路也更好了。
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巴南区还创新实施了城市人才入乡落户政策,而便捷的高铁交通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作为沙井村土生土长的农二代,能重新落户家乡让我非常激动。”611原乡美村项目负责人向科学感慨道,渝厦高铁通车之后,从这里到中心城区全程只要半个小时,非常便捷。
在二圣镇集体村,从浙江来的投资人周林笋也选择落户巴南。他投资1.7亿元打造的云林天乡景区,让千亩荒山变身热门旅游地,带动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2022年,巴南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高铁的到来,本该是发展的引擎,但面对被超级枢纽“虹吸”的潜在困境,巴南没有选择与重庆东站正面竞争客流与班次,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定位,走上了一条错位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
该区不再单纯追求“大而全”的枢纽功能,而是将高铁带来的便捷性,精准导向了“慢生活”的乡村旅游、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最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将“快旅”导入“慢游”,激活闲置乡村资源,吸引高端人才和投资,巴南巧妙地将自身“过路站”的劣势,转化为承接城区微度假、串联渝东南特色经济,以及为高精尖产业提供便捷通道的独特优势。
夜幕下的巴南高铁站前广场依然灯火通明。游客们提着刚买的茶叶满意而归,商务人士步履匆匆赶往下一站,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筹划着明天的订单……这座曾经因为“灯下黑”而“低调”的城区,正因精准的“错位竞争”战略和高铁的到来,焕发出全新活力。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