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针对暴雨、高温等 11 类自然灾害预警,有了处置规范

发布时间:2021-04-30 15:45
发布时间:2021-04-30 15:4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日前,重庆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召开2021年全市自然灾害预警管理工作推进会,围绕暴雨、高温等 11 类自然灾害预警,就如何预警、如何传播、如何响应,对全市相关部门提出要求。

如何预警?

加强监测、共享信息

自然灾害监测基础信息,主要来自气象部门。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交通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监测平台及手段。

目前,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初步整合了部分行业部门的监测信息,并开展了行业预警发布合作。通过促进信息共享,强化基础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

比如市应急局联合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拟在乌江彭水段开展航道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试点。通过加密监测暴雨、大雾、大风等气象灾害,建立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航道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会议要求,各部门之间还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力求预报的精准度尽可能高、预见期尽可能长、受系统环境影响尽可能小、动态跟踪能力尽可能强,不断增强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

如何传播?

确保内容看得懂、措施能管用

目前,重庆市预警中心建立了“市—区县—镇街—村居—组—户”六级发布网络,面向社会公众以及辖区重点人群发布信息,具有普适性。

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应担起“播报员”的职责,并针对监管服务对象,提供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预警信息。

去年洪涝灾害期间,各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众多预警信息,但大多数没有对信息进行加工,没有对相关行业提出针对性的响应要求。会议指出,行业主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时,需要让监管对象知晓如何响应,是提高警惕,还是停止作业,还是紧急避险。尽量发布指令性的信息,这样才能提高预警响应的实效。

信息发布后,既要确保发布到相应的平台,也要保证有反馈。比如重庆海事局利用甚高频呼叫、电话回访等方式随机抽取部分预警对象,确认预警信息接受情况。

如何响应?

强化预警响应处置科学性、实效性

灾害可能发生前、灾害发生之后,日常开展“走山走水”必不可少。如果发现隐患,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工程进度,通过消除—减轻—隔离—搬迁—警示等措施,规避灾害风险。

对于可能发生较大灾害之前,预警信息就是“发令枪”。对于提前1天发布的I级、II级暴雨灾害预警,提前6小时发布的红色、橙色预警信号,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就需要组织力量赶赴高风险区县做好技术支撑、抢险救援等准备。

在灾害即将来临时,各行业针对提前0-2小时发布的强天气警报极有可能出现短时强降水,2小时内可能发生的雷电、大雾、冰雹等红色预警,提前1天发布的地质灾害风险I级预警等,都分别制定了停止户外作业、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等响应措施,严防发生各类次生灾害。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