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殊教育协作会暨长江教育创新带融合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专家,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方式,分享特殊教育研究新成果、新理念,并就如何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天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王雁、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李天顺认为,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特殊教育不可少。各地应该建立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构架,教育部门牵头与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的方式,助推特殊教育的发展。
所谓的融合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就是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让特殊儿童能够和普通儿童一起在学校和班级中学习和活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随班就读融合教育,但相关的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对此,李龙梅以《特殊教育的生态融合》为题,分享了该校以“义务教育特色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优质化”为办学特色,构建较为成熟的特殊教育生态融合教育模式的经验和体会。她认为,
“融合教育一方面是要让特殊障碍群体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要让社会大众认识了解特殊障碍群体。” 为此,近年来,市特教中心一方面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康复训练、教育合力、职业转衔等多方面入手,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残障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生态融合。另一方面整合学科资源,把康复训练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同时,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普通教育与视障教育的双向融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网络,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高度融合,培养了一批批阳光自信,主动融入社会的学生。
“重庆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魏成松对市特教中心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他称,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地应加强特殊教育协同攻关,在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特殊孩子提供更加公平和优质的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重庆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建立跨部门的长效协作共建机制,整合凝聚各类特教资源,形成1+1>2的叠加效应。积极探索尝试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市级、片区特殊教育信息系统平台。开展多元化专业指导与管理服务,构建驻校式、响应式、专题式相结合的融合教育指导机制,努力实现残疾孩子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