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在万家灯火的除夕,不惧生死;守护在春寒料峭的时节,不分昼夜;团结在殊死较量的关头,众志成城……
昨日,“战疫英雄”——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重庆卫视首播。9位获得全国和全市表彰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战疫”故事。
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在报告会第一篇章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重庆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管护师简富琼、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黄霞、重庆市疾控中心传防所呼吸道及新发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宿昆讲述了在防疫前线争分夺秒、昼夜拼搏的故事。
“我看到一位大姐默默坐在病床上,她哥哥因新冠肺炎三天前在对面的金银潭医院去世了,她连哥哥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我轻轻地抱住了她,她先是小声抽泣,继而放声大哭,那一次以后,我觉得对待病人只是精心的护理还远远不够的,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医生特鲁多说的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于是,我和队友们趁休息时间叠了几百只千纸鹤,并在上面写上加油鼓劲的话赠送给情绪不好的病人,尽量让他们感受到真情与鼓励。”护师简富琼的深情讲述让不少现场观众热泪盈眶,大屏幕背景中的方舱已不仅是医院,更是燃起希望的生命之舱。
“1月24日大年三十,石柱县疾控中心紧急求助:该县确诊3例新冠肺炎病例,均为本地居民,感染源头不明。我们星夜赶往石柱,梳理传播关系,构建传播链条。这3例病例均未接触过确诊或疑似病例……最终,大家根据其他传染病的特点,大胆提出新冠病毒可能存在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发现了重庆市首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引起疫情传播的证据,这也是全国的早期案例。”疾控专家宿昆的讲述,让现场观众在心中捏了一把汗,随后掌声雷动。
共克时艰的城市守护者
在疫情第二篇章中,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丰文派出所所长曾国华,重庆市渝北区机场疫情防控联动组临时党支部书记、组长刘雪梅,讲述了那些城市守护者的背后故事。
“我1994年入伍时就和潘继明同志在一个部队,转业后又分到了同一个派出所共同战斗7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全员上岗投身防控阻击战。我知道他作了心脏搭桥手术不到半年,很担心他扛不住,但他说‘我街坊四邻都熟悉,我去好开展工作。’短短一周时间,继明带领同事完成了3万余户、近8万人的入户排查任务。但就在2月16日,他突发心脏病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我最亲爱的战友就这样永远的走了,才51岁……”曾国华的讲述,让现场诸多观众为城市守护者的坚持与行动潸然泪下。
“南湖社区是典型的老旧散小区,共有6464户、22173人。没有物管、人员复杂、流动性大。防疫工作难度非常大。”余建的报告,也让观众看到了社区工作者“必胜”的决心,“我们共展开了6轮地毯式网格化排查,在主要通道和楼栋设置了疫情防控监测点。白天,一套旧桌椅、一把体温枪;晚上,一顶旧帐篷、一个暖手袋,就这样一守就是3个多月。正因为我们党员用心服务群众,我们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比如我们劝了三天才戴上口罩的李伯伯主动当起了口罩监督员,曾给我吃闭门羹的唐阿姨还把她亲自缝制的口罩送给我们……”
众志成城的人民力量
在第三篇章中,重庆市泉承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驾驶员、市“雷锋的士”志愿服务队队员王华伦,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连新民讲述了那些诞生在平凡里的感人故事,让现场观众领略了“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的精神情怀。
“我们‘雷锋的士’抗疫突击队是2月10日组建的,志愿队选调了207名队员组成了三个突击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突击队持续工作了70余天,出动人员1000余次,消毒车次达十四万多台。为主城区1349名支援湖北人员和727名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提供服务,行程8000多公里……”
焦祖惠是前往孝感支援的重庆医疗队队员,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她还只是四川理县的一个初中生,亲眼目睹了无数军人和医务人员的奋力救援。12年过去了,她说她到孝感来是报恩的,当年全国人民保护了她们,今天轮到她来保护大家了……
张校红,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疫情期间,主动请缨深入隔离区,累计收运生活垃圾超过8.5吨,每日往返130多公里,确保了9个隔离区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从源头上杜绝了二次污染。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