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主要任务即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在健康中国重庆行动15大专项行动当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排在首位。”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副处长黄春说,近年来,我市遴选建立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初步建立全媒体健康知识传播机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编辑健康提示短信每日全覆盖发送全市所有手机用户,累计发送近40亿条次;成功创建8个全国健康促进区县;从2013年起,我市先后围绕合理用药、科学就医、无烟生活、合理膳食、科学健身、健康促进助力健康扶贫等主题,举办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引导人民群众逐步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累计开展20余万余场次健康科普讲座,现场受众2300余万人次。
正因如此,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稳步提升,从2014年的8.71%,提高到2019年的20.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黄春说,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促进与教育职能,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相关链接:给市民的健康建议
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共同应对健康问题。
2.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
3.关注健康信息。学习、了解、掌握、应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积极主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
4.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火灾等突发情况下的基本逃生技能,掌握公众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突发急危重症时能开展先期自救互救。
5.科学就医。平时主动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系,遇到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小病诊疗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病到医院,遵医嘱治疗。
6.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每次就诊时向医生或药师主动出示正在使用的药物记录和药物过敏史,避免重复用药或者有害的相互作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服药前检查药品有效期,不使用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家庭中的过期药品。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和误食。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7.营造健康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互相提醒定期体检。有婴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主动参加照护培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倡有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患者家庭实行分餐制,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保健,配备家用急救包。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