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黔江区城南街道,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但街道内的食用菌产业园内却是温暖如春,大棚中,一排排被包裹的菌棒里,香菇菌丝悄悄恣意生长,二三十号工人忙碌着,有的忙着采菇、有的专注于包装,还有的负责搬运。
这些打工人,均来自街道内的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们从黔江的各个高山高寒地区搬迁而来,集中搬进了新房,在附近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重中之重。1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发改委等部门获悉,今年我市将继续完善资金支持、产业支撑、生活费补助等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政策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安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 期间,我市25.2万贫困群众实现搬迁,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但是,搬迁只是第一步,能让群众生活舒适、持续增收,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内容,将实施一系列举措。
比如,我市明确,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将用于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包括建设扶贫车间、产业园区、设施农业等,投资入股搬迁群众参与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或是补助村集体经济项目,用以帮助持续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
作为配套,我市将用好相关信贷产品和信贷模式,支持安置区水、电、气、暖、污水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完善,用金融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产业发展。
在产业方面,市农业农村委等9部门出台了相应政策,搬迁贫困户在迁入地流转土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除了可以享受产业帮扶项目资金支持外,还将在土地流转费上获得一定补助,以解决菜园地问题。同时,对直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搬迁贫困户,我市也将按规定给予每户1-3万元的到户补助,符合条件的可申请5万元以内扶贫小额信贷。
搬迁农户的生活补助也有了着落:市发改委出台政策,对采取集中供水、供气的搬迁建卡贫困户,在用水、用气费用上给予20%的优惠,其生活用电按到户电费的80%结算。
此外,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招呼站点设置和农村客运线路,保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2公里范围内“有车可乘”。
“搬进了新家,找到了工作,还清了欠款,这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好事呢。”说起现在的生活,在食用菌产业园里务工的贫困户罗凤梅笑了起来,“政策这么好,我就想趁着现在身子还硬朗,多干点活,多挣些钱,把日子过得再稳当一点!”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