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屏障建设摄/曾斌
渝北“双十万”工程楠木基地摄/余波
黛湖美如画摄/秦廷富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重庆长远发展。
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2月,重庆启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决心用3年时间完成营造林任务1700万亩,实现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左右的工作目标。
3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面推进持续3年的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1717万亩,巴渝大地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坚持高位强力推动,形成国土绿化的强大合力
据最新数据统计,2020年,全市共完成各类营造林660万亩,较640万亩的年度计划,超额完成20万亩任务,有8个区县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庆始终坚持高位强力推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1+3”工作。
为加快推动该项工作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全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作出重要批示。为确保我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3年工作决战决胜,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对全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每年都对国土绿化工作进行督导督促。
市政府还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月通报、季检查、后进约谈以及严格实绩考核的工作机制。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原市农委和原市国土房管局印发了《重庆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技术和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技术要点和管理要求。市林业局与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制定了工程实施检查验收及考核办法。
2020年,全市上下充分利用网络办公、政务服务、视频会议等平台统筹调度工作,及时将全年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乡镇(街)、林场,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有数,责有人担、事有人做。
“正是在这样的高位推动下,全市形成了全力推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林业局一负责人说道。
抓重点整体带动,长江两岸绿化成效显著
冬日天寒,枝头上的红叶所剩无几,巫山两坪乡溪沟村却依旧有游客前来,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过去,我们这水土流失严重,连村里人都想方设法往外搬。”两坪乡一负责人说,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重新迎来莽莽青山,他们积极争取,实施了国土绿化和水土保持项目。曾经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的山坡,栽上了脆李、柑橘等经济林木,重新披上了绿装,春可赏花、夏秋可摘果、冬可赏雪的溪沟村俨然成了小小的世外桃源。
通过生态修复,让荒山变青山,溪沟村不是特例。在推动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过程中,我市坚持全面绿化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改造等营造林项目,带动其它营造林项目整体推进,不断加大长江两岸等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国土绿化步伐,持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其绿化成效。
丰都县以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注重森林数量增长与森林质量提升并举。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区域工程造林,在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度—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在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长江主要支流两岸实施重要支流植被恢复;在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实施长江防护林三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工程;在天然林保护区开展荒山造林、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实施人工促进封山育林;采取针叶林改阔叶林、单层林改复层林、纯林改混交林、低效林改高效林以及景观林彩化美化和补植补造珍贵树种等措施,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通过重点区域的重点建设,近几年,丰都实现了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区绿化全覆盖,基本消灭“天窗”和“断带”,共建成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南天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河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地,全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3年来,紧紧围绕为什么种树、哪里种树、种什么树、怎么种树、怎么管树等问题,做好扩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范风险“加减乘除”四道题,做通做实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路径。据统计,依托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17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的45.4%提高到2020年的52.5%。
创新机制驱动,各地国土绿化积极性高涨
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三年目标是营造林1700万亩,3年过去,各地累计完成营造林1717万亩,除了各地高度重视外,我市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性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我市在全国首创探索建立的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市林业局一负责人介绍,随着大面积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可用于大面积造林的土地开始变得稀缺起来,一些地方不愿把有限土地用于造林。为了有效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我市探索建立提高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森林覆盖率作为约束性指标,对每个区县进行统一考核,对完成森林覆盖率尽责目标确有困难的,允许其向森林覆盖率高出目标值的地区购买森林面积指标,用于本地区森林覆盖率尽责目标值的计算。
实施这一机制后,江北与酉阳、南岸与石柱等8个区县,相继签订了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交森林面积19.2万亩,交易金额4.8亿元。
在这一创新性机制的鞭策下,各地国土绿化积极性大增,一些地方认为,“购买指标,不如自己主动挖潜,还能绿化自身、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渝北区就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决定实施“双十万”工程,即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以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2020年,渝北区全面完成20万亩经果林和生态林的栽种。
此外,我市大力开展央地合作,用好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大业主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由中林集团控股的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获国开行授信100亿元,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330万亩建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森林面积较改革前增加26.6万亩,森林蓄积增加383万立方米。在15个区县探索推行林长制试点,覆盖了主城“四山”以及三峡库区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娄山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指挥体系,促进了各地国土绿化工作的快速推进。
一些地方还创新国土绿化方式,加大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示范村等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及会议、标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等,通过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认识,形成造好林、管好林,要项目、争发展,主动关心、支持和参与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共建共享氛围。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