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保护 > 环保动态

拧紧“节水阀” 做好“水文章”

发布时间:2021-03-22 17:00
发布时间:2021-03-22 17:0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在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节水优先”这个命题再一次被重新审视。

重庆,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也会缺水吗?

实则不仅仅是重庆,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重庆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700立方米,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22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大,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的地区。

节水优先,是新时代治水方针的首要之义,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领域节水,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多点发力 推动水资源管理走在前列

2月26日,我市召开长江保护法实施座谈会。会议指出,我市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在我市正式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正式施行,仅仅是我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连续4次获考核优秀等次,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6亿元。

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在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工作上,率先在长江流域印发了一系列实施方案,采取“边登记、边整改”“并联式”的登记整改模式。2020年,全市共核查登记取水工程(设施)1.31余万个,保有取水许可证8300余个,是核查前的2倍多,整改提升完成率100%。

全力推进水资源重点工作。在河流水量分配工作方面,印发嘉陵江、乌江等16条河流水量分配(分解)方案,全市各区县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1000平方公里的250条河流分配方案已初步完成技术审查;在生态流量管控指标确定方面,选定了8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河流实施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并在梁平、巫溪、荣昌、秀山4个区县开展了10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生态流量目标确定试点;在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工作方面,市级和各区县已全面实现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发放,为西部首个省市县均实现发放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的省市。

深化水资源生态保护。在河流水质监测上,每月对全市252条河流517个断面、210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对33个断面开展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印发水资源质量月报,完成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评估。

创新水资源管理方式。以水资源监控系统为抓手,不断提升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能力,打造了流域区域水资源量、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量、实际用水量、水文站网等水资源管理体系一张图;在落实“放管服”要求方面,精简审批程序,稳步推进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试点,完成4例取水告知承诺审批。

统筹施策 推进节水优先落地见效

3月,位于我市梁平区金带街道的重庆数谷农场迎来了不少游客。市民们带着孩子来此采摘无土蔬菜、欣赏温室鲜花,听一堂“智慧+农业”的自然课。

据悉,该农场通过建设大棚雨水收集、生产用水循环两大系统,采用国际国内18种立体栽培模式和荷兰轨道种植模式,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对农场内作物实现定点、定时、定量精准灌溉,与传统模式相比,节水率超40%,节肥率超30%。

当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集约节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表征,重庆如何做好节水文章?

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并且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近年来,重庆围绕制度发力,突出行业应到,印发《重庆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部门节水职能职责,提出节约用水管理措施;印发《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中长期有机衔接的总体控制目标,明确总量强度双控刚性约束,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15项重点工程,将节水工作细化为34类59项任务,全面构建节水管理体系,打造节水工程格局。

在农业节水工程方面,推广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十三五”时期,全市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70万亩,在永川、大足、渝北等18个区县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7293亩,年均推广池塘“一改五化”技术30万亩以上,示范区节水减排60%以上,稻田养鱼53.7万亩,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17.8万亩。

在工业节水改造方面,出台加强工业节水指导意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减少废水排放,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积极推动火电、钢铁、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组织实施10余项市级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利用600余万元撬动企业投资近1亿元,年节约水量30万立方米以上。

在城市节水改造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供水管网定期检测和漏损控制工作机制,开展城市居民住宅庭院供水管网和一户一表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漏损。“十三五”时期,完成老旧管网改造1650公里,一户一表改造91万户,2020年实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以内的控制目标;在北碚区开展DMA分区计量管理试点,加强计量管理,提升计量精准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点,减少漏损损失,提高供水效率。

此外,我市还将节水载体建设作为节约用水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各类节水载体1736家,发挥载体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各行业节水。

“十三五”时期,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GDP稳定增长的态势下,用水总量由2015年的79亿立方米下降到76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29%、3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8增加到0.5037;永川、璧山等12个区县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县。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