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已至,气温回升,天色初晴,渝北区街头巷尾各色花朵盛开在枝头,在阳光下与绿荫相映成辉,一派生机盎然。
2021年,渝北区生态环境局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担当,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努力共建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美好家园。
守护绿水青山,就要做好源头把控。渝北区生态环境局推动辖区内10家企业挥发性有机废气深度治理、3家企业涉VOCs原辅料源头替代工作。针对75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重点治理监测,并对1102家涉气中小微企业综合整治、3家单位12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4家砖瓦窑错峰生产年度任务。此外,全年检测机动车尾气10000辆、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抽检500台,抽检油品121组。
打赢蓝天保卫战,守护幸福渝北蓝。渝北区蓝天办坚持每周4次以上日常巡查,大气污染及扬尘类交办38起,结案22起;全年启动空气污染天气预警与应对工作共10次,督促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次;并对50家餐饮油烟抽测和污染整治,开展已划定363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日常巡查。2021年,渝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1天。
水,生命之源,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水。渝北区生态环境局依法划定白云山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7个分散式饮用水源保护范围, 2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强化日常巡检,委托三方单位对污水处理厂加大监测频次,全年扣减污水运营费132.2万元,镇村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得到提升。投入生态补偿资金1600万元,完成一批御临河沿线治污项目,新建管网15.93公里,污水处理站5座,御临河渝北段更是被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命名为“重庆市美丽河湖”。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渝北区完成《渝北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完成两路组团S分区S36-3等24个地块土壤污染调查、空港新城F38-1-2等3个污染地块修复。16家重点排污单位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范围进行监管,将春瑞医药等3家关停搬迁企业原址纳入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全力推进3个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实施已进入收尾阶段。开展洛碛垃圾填埋场等地下水监测点位核实,推进13家企业重金属企业排查整治,渝北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噪声污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渝北区生态环境局认真落实声功能区划要求,完成1个“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复查7个;完成4个市级噪声监测点位运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8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5.8分贝。夜间功能区噪声达标率66%。
节能减排是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为助推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2021年渝北区化学需氧量2555吨、氨氮219吨,提前超额完成 “十四五”水污染物减排任务。此外,启动渝北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争取更新扩容辖区重庆碳市场控排企业名单,积极推动碳市场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2年,渝北区环境局将继续推动绿色发展,编制好《渝北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25)》;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并且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切实抓好环境审批、执法、监测、宣传和信息化工作;最后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杜绝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让渝北天更蓝、水更清、城乡环境更优美,进一步助推渝北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