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渝中区举行2024年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渝中区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智治力”,搭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网,整合4大类826项数据,涵盖空气、水等城市体征指标,实现全域生态环境“可视、可控、可管”。
据了解,智能感知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以水、气、岸、城为着力点,解决生态要素“看不见、看不清”的难题,大幅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
今年1-5月,渝中区上清寺国控站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26天、同比增加20天,改善率居全市第一;PM2.5、NO2年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5.7%、17.9%。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我们依托智能感知网,构建起‘感知—识别—溯源—处置’的全流程体系,形成了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5张可视化监管地图。”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运用VOCs走航、激光雷达、便携式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AI+视频监控”、智慧环保APP等科技手段,渝中区建成国、市控(科研站)监测站、小标站、微站的“5+7+23”的空气质量监测矩阵,并委托第三方单位开展全区臭氧、PM2.5、NO2污染溯源及成因分析,打好“人防+技防”组合拳。
今年1-5月,智能感知网发送空气质量报警提醒2000余人次,智能识别并劝导水源地非法垂钓游泳等行为1000余起,依托平台实施行政处罚14件。
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渝中区还对全区大、中、小型医疗机构实行了医疗废物数字化管理,通过配置AI智能监控设备,开发配套二维码和微信小程序,并将计重数据、监控数据、流转数据接入全区医疗废物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大中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一桶一码”“一码到底”和医疗废物产生、收运、处置全过程监管。目前,渝中区医疗废物数字化管理创新经验已入选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据了解,接下来,渝中区还将在全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上持续加力,迭代升级渝中智慧环保平台,深度融入市级“巴渝治水”等应用,构建并应用大气质量“一街一站”、施工噪声“远程喊停”等环境智慧感知体系,广泛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指尖监督”,推动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