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大民生信息>促进就业>实施情况

以“重庆英才·近悦远来”为目标 江津 布局“6+4”高质量发展人才工作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1-07-02 15:52
发布时间:2021-07-02 15:5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中冶赛迪装备有限公司水渣转鼓装配现场

川渝首次联办英才爱国奋斗研修班成员在聚奎大讲堂聆听“江津走出的院士专家爱国奋斗经历报告会”

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江增重工周东团队

“十四五”时期,江津将以“重庆英才·近悦远来”为目标,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方式和人才强区的“登山”手段,制定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和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4个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十四五”发展规划,引领未来5年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主城都市区人才新高地,推动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纵深发展。

“6+4”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统筹布局了人才队伍开发、激励保障、品牌打造等7个专项行动,计划5年内新增人才总量3.56万人、省(市)部级以上平台75个、省(市)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50名。聚焦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长效实施“津鹰计划”人才品牌,新推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等25个重点人才专项,不断增强人才配置能力、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为引领江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党政人才队伍

远景:努力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堪当高质量发展重任的党政人才队伍。总量上控制规模保持稳定;结构上持续优化,35岁以下人才达40%,本科以上人才达80%,引进大数据等紧缺型人才400人以上;培育管理上持续提升综合素质,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作风建设。

举措:引才留才。加大镇机关招考力度,推动人才向基层集结;聚焦“塔尖”“塔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精准引进高端、青年和紧缺人才;加大激励关怀,打造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人才研修基地,举办“津鹰讲坛”“青年人才读书荟”;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计划,组团招才引智。

系统育才。每年开办10期左右主体班、80期左右专题班,选派150名干部开展互派交流锻炼。

科学用才。选优配强区管领导班子,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扎实做好年轻干部工作。

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日常管理监督、选人用人工作监督,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激励保障行动计划。

机制: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与兄弟城市互派党政干部顶岗锻炼,持续发掘优秀年轻干部,优化考核评价,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等。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远景: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增加1万人;人才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中高级职称达20%以上,50岁以下达90%以上;在中高端产业链企业集聚和培养20名创新创业领军型企业家、100名优秀企业家,引进100名优秀企业高级经管人才,培育10个区级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实现“五上”企业经管人才业务知识培训全覆盖;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经管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效能优、人居条件佳的企业经管人才发展环境。

举措:强化自主培养,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招才引智,致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主动性、创造性。

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企业经管人才培训体系,提升企业经管人才专业化水平,分层分类做好引才工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招才引智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国企经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更具适应性的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激励保障行动计划,实施优化人才生态行动计划。

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远景: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较“十三五”末增长22.4%,规模居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前列;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力争突破50%;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比突破42%,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

举措: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实用人才。重点建设优势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扩充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初步建立智能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持续保障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立足江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一支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聚焦高质量发展保障智力支持。实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人才继续教育、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组织人才参加研修班及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助力专业技术人才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岗位适应、职业发展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营造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良好氛围。实施优化人才生态行动计划、平台建设行动计划、激励保障行动计划。重点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健全评价机制、整合平台资源、优化激励保障,构建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机制: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广泛宣传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切实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

高技能人才队伍

远景:高技能人才新增0.48万人;新增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4个以上;参加区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200人次以上,人才规模、质量居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前列,基本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举措:实施紧缺高端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围绕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先进制造、消费品、新材料等领域对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研发需求,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推进技师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施品牌打造行动计划。积极参加各级高技能人才系列荣誉评选,组织开展“津工精匠”评选活动,探索工匠成才途径。重点宣传打造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业绩、新贡献的杰出高技能人才,引领技能人才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技能成才、技能强国梦想。

实施平台建设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任务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采取多形式的联建共建等方式,建设完善各层次的大师工作室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按照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公共实训、技能研发、就业指导“七位一体”功能定位,推进重庆(江津)市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

实施技能大赛摘金计划。鼓励和引导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培育选拔高技能人才。强化川渝合作,与泸州等地联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竞赛水平。围绕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培养市级大赛夺金选手,注重培养和选拔国赛、世赛选手。

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发机制、评价成长机制、交流服务机制、激励保障机制。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远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增加10000人,同比“十三五”增幅31.25%;全区高素质农民增加4000人、农业科研人才维持在800人以上、学历教育提升达到600人以上;加强对富硒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新兴产业人才的培育,总量超1000人。

举措: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4000人,建成农民田间学校50所,并建设一批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创建创业孵化基地5个。

支持具备产学研合作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农业科技项目;支持农村人才开展农业科研,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品种,并把优秀农业科研人员评选为“优秀农业科技人才”。

针对农技推广人才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稳定一支600人以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确保专门岗位、专门人员履行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

机制:每年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建立统一的人才数据库,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人才;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优秀人才倾斜。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远景:建立健全区级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社工三级服务体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缓解社工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问题,使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数量、结构和能力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社工专业人才总量增加1000人,其中助理及以上社工师增加600人,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实现100%全覆盖。

举措:加大财政性资金、彩票公益金和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相关机关、单位、团体及社区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等达成《规划》远景目标。

机制:落实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等在内的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

科技人才队伍

远景:规模稳步扩大,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人才总量增加10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效能进一步显现,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比例进一步增大,中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排位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更加突出;大力推动人才引育载体建设,新建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50个以上;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科技创新政策、服务环境等。

举措: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和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搭建创新平台;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从吸纳高校毕业生、双招双引、科技特派员培育三方面举措推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聚焦重点优势产业、新兴技术等行业性和区域性发展技术需求,探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协作机制和发展新模式。

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壮大工程、科技人才政策激励工程、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工程。

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激励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教育人才队伍

远景: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政治素质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做“四有”好教师,当好学生引路人。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服务发展能力基本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职工总量达到1.1万人左右,教师资源配置更加适应教育改革、质量提升与服务发展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卓越教师、名教研员、名校长,学科骨干人才数量质量大幅提升。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85%。

举措: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科人才补齐提质、乡村教育振兴、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双素质提升、教育管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工程。

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完善教育人才管理制度,制定人才评价与激励措施,建立高校人才服务机制。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远景: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卫生人才,全面满足辖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达15:35:50;打造特色专科,推动学科品牌建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完善符合行业实际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营造适合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

举措:补齐短板,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导向,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发展,加强卫生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预防,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合力,凸显行业协会带动发展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机制:健全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增加人才总量;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升人才本领;健全帮扶长效机制,发挥人才作用。进一步加大紧缺、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优惠力度。

商贸物流人才队伍

远景:全区商贸物流从业人数上升到全区从业人数的43%,商贸物流人才占商贸物流从业人数的33%;商贸物流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能人才大幅增长,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明显增加,商贸流通、物流、电子商务、会展业、服务外包等产业高层次人才水平不断提高;构建国内外商贸物流专家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汇集的商贸物流人才梯队,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商贸物流人才集聚政策,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营造高端人才够用、实用人才好用、特殊人才会用的人才发展环境。

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坚持产业聚焦、坚持国际发展等方面,立足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现代商贸服务业及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制定措施,着重培养“对党忠诚、创新有为、清正廉洁”的国际化商贸物流人才队伍。

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先进典型宣传机制等。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