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就创中心办公场景。(受访者供图)
市就创中心对项目开展资源对接帮扶。(受访者供图)
猜拆魔坊(重庆)辰渝玩具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在给模型上色。(受访者供图)
云阳县就创中心提供项目赋能指导。 (受访者供图)
云阳姑娘柳秋(右)正在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生力军。近年来,重庆持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打造“一站式”服务,设立运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正是重要举措之一。
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就创一体化公共服务机构,成立运行九年来,通过资源对接、全程陪跑、培训指导,实现创业服务“三级跳”,持续提升大学生市场打拼的专业技能,助力大学生成就事业梦想。同时,在万州、黔江等区县建成区县大学生就创中心,形成“1+10”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两年前,我们三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连上市公司的大门都摸不到。”回忆去年刚创业时的窘境,重庆破茧知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破茧知潜公司)创始人陈锡武十分感慨,而他的话道出无数创业者的心声。如今,这家专注于智能校园招聘的公司已与40余家上市企业达成合作,近两年营业额突破了1000万元。
从“碰壁”到“破局”,业务快速拓展的背后,正是有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力支撑。在该服务体系下,“培训赋能+孵化扶持+生态链接”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正在快速运转,从资源对接到全程陪跑,再到培训指导,创业服务实现“三级跳”,助力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一批批创业青年从就创中心出发,由艰难启航步入裂变成长,不断实现华丽蜕变。
对接市场资源
3人团队 叩开上市公司大门
时间回到2024年初。
带着“深耕校园招聘服务”的梦想,破茧知潜公司入驻市就创中心。很快,他们就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没有知名企业愿意相信这个“无名小卒”,客户资源一片空白。
“我们拿着方案跑了好几家企业,连负责人的面都见不上,当时真有点想打退堂鼓。”陈锡武无奈地说。
就在团队陷入迷茫时,市就创中心的孵化专员小邓主动找上门来。“他们坐下来跟我们一起梳理业务模式,一点点抠市场开拓的痛点。”中心不仅从庞大的企业资源库里筛选出一批对青年人才有需求的公司名单,还带着陈锡武团队到大公司去“叩门”。
陈锡武记得,第一次拜访海能达通信时,市就创中心工作人员陪着团队一起对接企业负责人,帮他们介绍业务优势、解答合作疑问。“有了市就创中心的‘牵线搭桥’,大企业对我们的信任度一下子提高了。”那次拜访后不久,破茧知潜公司就成功签下海能达通信这个重要客户。不仅如此,市就创中心还接连推荐他们参加了7场“创业对接会”“HR沙龙”等活动,让团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服务能力。
资源的“活水”一注入,业务便迎来“井喷”。去年上半年,破茧知潜公司顺利签下3家上市企业客户,短短半年就验证了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截至目前,合作的上市企业已达40余家,去年以来营业额累计突破1000万元,真正实现了“破茧成蝶”。
作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市就创中心始终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从市场对接破冰到所需人才引入,中心凭借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帮扶。
“服务好每一家初创企业,就是在播种未来产业的参天大树。”市就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正在酝酿“公共+市场”运营模式,联动市级部门、高校、社会机构及行业专家资源,健全从创意萌发到企业成熟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助力更多初创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陪跑创业全程
化危为机 创意品牌成爆款
“要是没有就创中心的帮助,我们的创业梦早就碎了!”9月初,猜拆魔坊(重庆)辰渝玩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晨羽感慨说。
“我们的想法就是要把重庆地标文化‘装’进潮玩盲盒里。”去年,这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高校毕业生团队,创立了猜拆魔坊公司。这群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连企业注册都不太懂,创业路上接连碰壁。幸好,在南岸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全流程陪跑”下,曾经的“创业小白”实现逆袭,其产品成为了网红爆款品牌。
2024年,刚走出校园的赵晨羽和伙伴们,带着斩获创意金奖的“重庆地标潮玩盲盒”项目,入驻南岸区就创中心。奖杯的热度还未褪去,现实的难题就扑面而来:企业注册、税务报到、银行开户……一连串从未接触过的事务让他们手足无措。
得知团队困境后,南岸区就创中心启动“创业护航”机制,指派专人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帮着核对注册信息、跑审批流程,协调公益财会团队梳理账目、联系律师解答股权问题,中心工作人员全程跟进,让团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中。
今年初,团队倾尽全力生产的第一批200套“菜菜重庆”盲盒,刚下生产线就出了问题——外壳材质不耐潮,短短几天就出现严重褪色,近3万元投入打了水漂。
“那是我们所有的启动资金,感觉天塌了。”赵晨羽说。对于失败原因,团队连续几天攻坚,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当时我们陷入了低潮,有人已经准备放弃。”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们在南岸区就创中心每周举办的孵化企业诊断会上求助。获知他们的求助,该中心当天就启动危机干预机制:工作人员翻出辖区企业名录,逐一联系新材料厂商,最终锁定一家有搪胶材料研发经验的企业。
第二天一早,这家企业的技术团队就带着样品上门,和猜拆魔坊公司的成员一起蹲在仓库里做测试,最终拿出了成本可控的环保搪胶替代方案,从根源上解决了褪色问题。
与此同步,南岸区就创中心紧急协调打开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加速审批流程,在团队资金链即将断裂时注入20万关键现金流,促使生产得以重启。
帮猜拆魔坊公司渡过危机后,南岸区就创中心的“陪跑”并未停止。针对团队缺乏市场经验的短板,中心依托相关资源对接服务平台,主动链接本地商超,以及洪崖洞、下浩里等文旅景点。今年“五一”期间,“菜菜重庆”系列盲盒在市集首次亮相便一炮而红,三天销售额突破8万元。
如今,猜拆魔坊团队已从最初的5人扩充到9人,人均月收入超7000元,还在中心的协助下与四川美术学院共建“潮玩设计订单班”,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
“从帮我们注册公司,到救急的材料和资金,再到帮我们打开市场,中心不是‘扶上马’就走,而是一路帮助我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赵晨羽告诉记者,有了中心的加持,项目团队信心倍增,下一个目标是把重庆的火锅、轻轨等元素搬进盲盒,让更多人通过潮玩认识这座城市。
创业培训指导
助农主播 将玉米变成“网红货”
夏末的云阳,玉米地里的叶子还挂着露水,柳秋已经举着手机架穿梭在田埂间。镜头里,她展示刚摘下的玉米,颗粒金黄饱满。
“家人们看这品质,现摘现发,下午就能发走!”评论区滚动弹出“下单”信息,后台订单数不断增加——这样热闹的场景,半年前她连想都不敢想。
去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云阳姑娘柳秋,揣着“帮乡亲卖货”的念头回到家乡,一头扎进直播电商这个新领域。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闷棍”:直播间里,在线人数长期徘徊在个位数,有时甚至只有自己的账号挂在上面。
“对着空气说产品特点,说多了都觉得尴尬,像个没人理的‘傻子’。”柳秋记得,第一批精心挑选的玉米堆在自家墙角,从饱满鲜亮放到微微发蔫,也没卖出几单。“投入的钱、花的心思,全像打水漂了。”焦虑和挫败席卷而来,好几次对着冷清的屏幕,柳秋想关掉手机选择放弃。
“闭门造车肯定不行,得找懂行的人取经!”柳秋找到了云阳县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让她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听完她的讲述,当天就帮她对接了资源——不仅送来基础直播设备,还牵线本地资深直播达人,让她跟着“老师傅”系统学习。
那一个月,柳秋成了最勤奋的学生。白天,她跟着师傅练习设备调试,从灯光角度到镜头构图,一点点记下笔记;晚上,对着镜子练直播话语技巧,把农产品的口感、产地优势编成接地气的家常话;遇到选品难题,创业导师带着她跑农户、察品质,教她怎么挑出“能说话的好产品”。
云阳县就创中心还经常组织农产品直播专项培训,她每次都坐在第一排,“以前觉得直播就是说话,后来才知道,这里面全是学问。”一旁陪伴的导师笑着鼓励她:“不用刻意,你这份‘真实’就是最好的卖点。”
柳秋放下心来,在玉米地里,她现场采摘、蒸煮,热气腾腾的画面瞬间点燃了评论区。“现摘现煮”“看得见的新鲜”……订单开始一拨接一拨地涌进来。云阳县就创中心也持续跟踪她的运营状况,不时在品控、售后等方面给出专业建议。
直播技能的提升,让销售订单迎来爆发式增长:玉米单日订单首次突破500单。随后到来的李子季,柳秋复制玉米直播的成功模式,带着镜头走进李园,让网友看果子挂在枝头的样子,听果农讲种植故事,半年总销售额突破11.8万元,直播间月均访客激增至20万人次,复购率高达95%。
如今,柳秋不再是那个对着空气说话的直播新手。“多亏就创中心的帮助,让我学到技能和实战经验。”柳秋感慨说,只要肯学肯干,直播就是帮乡亲增收的“新农活”。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共孵化企业439家,带动就业2785人,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85亿元。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创业带动就业核心任务,持续发挥全市大学生就创中心“1+10”就创服务体系功能,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新政,着力推广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一件事”集成服务,同时办好品牌赛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融合,持续优化创业生态,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持久的创新动能。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