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璧山区300余亩坡地建成的智慧生态果园里,水肥药一体化系统正精准滴灌柑橘林。返乡创业的重庆橘为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文婷手持平板电脑,实时查看着物联网传回的土壤数据。
“从品种选育到质量溯源,现代农业每个环节都需要技术创新。”这位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前科研人员感慨到。
李文婷的身份转变,正是璧山聚焦“从哪来”“如何创”“留得下”,构建“引才链—育才链—留才链”三链融合体系的最佳注脚。
近年来,璧山在中西部率先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创新创业学院),集聚一批农业科学家、乡村经理人、高技能人才、电商人才等“四新农人”,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从哪来”:
创新“政策磁场+分类评价”引才机制
攥着大学毕业证书的李华,在创新创业学院乡村人才政策支持下,决心扎进田间。
但现实很快给这个农学新人上了一课:试种的蔬菜个头小、卖相差,产量更比邻地低三成。
对此,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帮助李华链接农科院所专家资源,最终揪出症结——经年累月的化学药剂滥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严重。
面对土地危机,这个倔强的大学生开启了改良计划——在全区首创轮作休耕模式,将绿肥作物纳入种植体系。
观望的老农们发现——改良后的地块蔬菜产量显著提升,并成为收购商争抢的“免检产品”。
如今,乡亲们常蹲在地头讨教:“小李师傅,这秸秆还田机咋用?”
经年累月的实践,让李华淬炼出“杂草秸秆还田”“尾菜生态回田”等实用技术。在璧山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中,他不仅获评农民高级技师职称,更被认定为区级人才,成为持证上岗的“现代职业农民”。
近年来,璧山通过“政策磁场+分类评价”双轮驱动,持续优化人才回流机制。一方面定期摸排当地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要群体,建立外出人才信息库,出台系列支持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吸引一批“80后”“90后”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开展乡村人才差异化评价,以实绩为导向,分领域对乡村人才开展专项能力考核认定,并按照认定结果,常态化为人才提供服务申请或需求办理。
聚焦“如何创”:
打造“产学研用”全周期育才模式
在果琳生态的玻璃温室内,30余种特色番茄挂满枝头。“我们的产业学堂正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果琳生态创始人秦洪伟介绍,“经过系统培养且通过考核的学员,将有机会成为生产基地合伙人,也能在创业时获得资金与渠道支持。”
这个占地超千亩的“璧山番茄小镇·果琳基地”,已建成设施大棚、育苗中心、分选中心及配送中心,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作为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堂田间基地,这里构建起“做中学”培养体系:学员们参与番茄育苗、定植、采摘全过程,在技术能手指导下掌握种植技术,通过分选包装了解商品化处理,最终带着产品走进销售渠道。这种贯穿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已培育出多名具备创业能力的农业人才。
今年以来,璧山就近整合一批种植基地、直播小院、智慧农场等资源,开展产业实践大学堂,聚焦番茄种植、直播、农文旅等领域,探索“人才培训跟着生产经营走”,推行全产业链小班教学,构建“技术端—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四端融通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学成创业—生成产业”良性循环。
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和科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学院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已与中国农科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20余个涉农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其培育的儿菜、番茄等蔬菜种苗曾随“神舟十六号”实现太空育种。
国隆集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两大中心的蔬菜基地为核心,划设高标准种植大棚作为乡村人才“试验田”,提供种苗供应、农资配送及智能农机服务,打造乡村人才项目概念验证与产品中试平台,向人才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共享。
聚焦“留得下”:
构筑“事业+生活”双栖留才港湾
不久前,在金浪涌动的油菜花海中,西南大学(璧山)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的研究生记录着作物长势。该工作站自成立以来,以西南大学廖和平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政校地产学研融合模式,累计承担国家、市级项目60余个。
在羊肚菌种植示范区,“菌临天下”项目的连栋大棚与金色花海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依托西南大学技术团队和试验平台,正在打造全产业链开发模式。”项目负责人介绍,40亩试验田涵盖羊肚菌、竹荪等食用菌的选育、制种、田间种植和管理、产品加工与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通过农文旅融合开发带动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增收致富。
据了解,璧山在创新创业学院范围内,加快打造人才乡村旅居式创业办公场景,设立乡村“专家小院”,配备集会议办公、交流研讨、研学休养于一体的空间载体,为专家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提供配套支持。
今年以来,璧山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建立乡村人才服务站,推出60余项乡村人才服务事项,定期发布机会清单、场景清单,常态化举办乡创沙龙等活动,联动金融机构推出“乡创投”“乡创贷”等金融产品,吸引一批乡创客、乡村CEO在这里创新创业。
“今年,我们将在璧山江家坪艺术农旅创新区布局MOJ咖啡,通过‘乡咖+’模式打造网红打卡地,赋能当地农文旅发展。”MOJ咖啡创始人朱齐鹤表示。
这些兼具产业价值与美学体验的项目,正是璧山构筑“事业+生活”双栖生态的生动注脚——在江家坪艺术农旅创新区,“专家小院”与“大自然工位”比邻而居,农业科学家端着咖啡与乡创客探讨项目落地的场景将成为日常。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