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介绍了“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情况。在渝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政策支持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外引内培
“近年来,我市‘双一流’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统筹力度、梯次布局、师资引培、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经费保障等6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自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市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若干举措》等18个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统筹指导我市“双一流”建设,进一步细化明确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大学创新体系等具体措施。目前,各部门、区县和高校已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我市“双一流”建设不断向前。
该负责人透露,我市已设立奖补资金,按国拨经费1:1的比例,给予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2.82亿元/年专项支持。此外,我市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投入方式,突出重点实施学科建设培优扶强,明确学科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投入3.44亿元/年,支持9所市属高校的16个市级一流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市采取外引内培措施。一方面,推动市内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与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合作。另一方面,协同四川省聚焦65个优势特色学科,实施“11+11”成渝高校共建工程。
两所“双一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专业特色集群
据了解,在2022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和西南大学的教育学、生物学等两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该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先后撤销、整合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个,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等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全校本科招生专业由109个优化至8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68门。
“紧扣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我们加快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全力推动流体与趋化数学解析、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能源化学、生物建造技术、科学智能等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该负责人介绍,学校正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支持重庆大学数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院等建设,西南理论物理中心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考核并获后续支持。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更多具有重大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西南大学近年来依托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底蕴,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以教育学一流学科促进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整体提升,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带动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整体提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建强数理化地等基础理科,系统推进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强化交叉学科突破,构建“基础+应用”“人工智能+传统”等多维交叉体系,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科专业特色集群。
此外,该校启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立支持教育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绩效奖励等系统性制度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校成立智慧农业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农工交叉、农理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打造学科“高原”“高峰”
“推动交叉融合发展,以更大力度打破学科间、学校间、行业间的壁垒,带动传统学科改造升级。”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除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外,在渝高校还将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文科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交叉融合。
此外,为抓好学科专业梯队建设,重庆一方面打造学科“高原”,深入实施“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围绕256个市级重点学科开展中期考核,检验建设成效,促进全市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打造学科“高峰”,在完成首轮市级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基础上,开展第二轮市级一流学科建设专项,遴选56个学科进入建设名单,积极打造示范性、引领性的学科建设样板间。
据悉,截至今年9月,全市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学科增至83个,9个学科进入前1‰,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南地区高校首个前1‱学科。力争到2027年,全市“双一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