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为贫困老人上门提供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
消费扶贫人社专场活动现场
农业果树专家为村民传授果树嫁接技术
水稻专家李经勇率市人力社保局专家服务团成员到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开展秧苗田间管理技术培训
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军,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切实织密织牢社保扶贫“安全网”、打好人才人事扶贫“组合拳”,奏响对口扶贫“协奏曲”,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在接续奋斗和砥砺前行中,重庆人社扶贫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绘就了一幅幅幸福民生画卷。
社保扶贫织好“安全网”
“不漏一户”兜住民生底线
社会保险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把社保扶贫作为全市人社扶贫的重要内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社会保险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切实兜牢了民生底线。
巫溪县兰英村是我市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在兰英村群山的一个山坳里,住着一位64岁的孤寡老人郑福高。他天生聋哑,生性孤僻,并患有攻击性精神疾病。为帮助他解决社保问题,巫溪县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数次在兰英大峡谷的群山中驱车数十公里,冒着受其攻击的危险登门,最后终于在户籍部门的帮助下,为他恢复了户籍,办好了社保手续。
当巫溪县的社保人员将身份证、领取养老金的银行卡为郑福高送上门去时,其近70岁的姐姐泣不成声:“你们这就是做好事啊,这每个月的养老金,就是他的保命钱啦”。
在我市,类似郑福高这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人。”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三五”以来,我市切实将社保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落实“12333”工作措施,扎实稳步推进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市人力社保局始终坚持把社保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贫困人员应保尽保”这一目标,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推进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工作走深走实。
在此过程中,我市坚持数据“两条腿”走路,精确制导动态清零。一方面,我市将社保扶贫工作同全民参保计划有机结合,依托全民参保库数据和人社部扶贫信息平台贫困人员数据,建立“全民参保社保扶贫子库”。另一方面,市人力社保局与市扶贫办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按月共享贫困人员数据,第一时间将新认定的贫困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畴,第一时间为新达龄的贫困人员发放养老待遇,动态清零精确到人。
为最高效率地推动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应保尽保,最大限度减轻基层社保经办人员核实负担,我市建立了社保经办机构“市、区、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由市级统筹指导,负责对全市168万名贫困人员业务系统全覆盖比对;区县分类施策,负责将我市无参保记录贫困人员分类处理,通过部门间数据比对筛选不符合参保条件人员,将符合参保条件人员下发镇乡街道;乡镇逐人动员,负责对经两轮比对核实后属于参保对象且未参保人员逐户逐人进行第3次核实,对属于参保对象的动员参保。
为方便贫困群众办理社保业务,市人力社保局立足便民利民,从流程、手段、队伍3个方面不断优化服务。共精简67项证明材料,梳理公布54项公共服务清单及服务指南,并利用“重庆掌上12333”手机APP,上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关系转移接续、待遇申领、资格认证等业务,大力推动社保业务网上办,确保了疫情期间贫困人员参保领待不受影响。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还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现场活动宣传等方式抓实“三维”立体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保扶贫宣传氛围,不仅有效提高了社保扶贫政策知晓率,还大大提升了群众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
根据人社部扶贫信息平台更新我市贫困人员数据,截至11月底,我市16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符合参保条件的13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已参保131万人,其中已领待33万人,享受代缴政策11.55万人,已实现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养老待遇应领尽领、代缴政策应享尽享“三个100%”。
人事人才扶贫打好“组合拳”
脱贫软实力大幅提升
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市人力社保局将“输血”与“造血”兼顾、“扶贫”与“扶智”并重,鼓励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软实力。
春耕时节,在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经勇带领水稻项目专家服务团成员,对农户们进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等技术指导,为渝香203高质品种技术示范及“石松优农”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奠定基础。
水稻专家服务团是市人力社保局今年组建的45个专家服务团之一。为解决乡村引才引智难的问题,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每年投入500多万元,组建专家服务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累计已有400多名专家参与。
“以前,我们是采取专家组团,集中统一在某段时间到基层提供服务的方式。”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这种方式存在基层需求点分散、缺乏有效渠道、服务结果跟进不到位等问题。
为打通专家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2019年,市人力社保局提出改集中服务为分散式长期服务,以“订单式”“项目化”组织方式,组建专家服务团,“点对点”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立起了更为广泛长效的乡村引才引智新通道。
组织专家服务团是我市打好人事人才扶贫打好“组合拳”,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创新人才集聚方式,市人力社保局把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实用型人才集聚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把贫困户子女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熊亮是2014年招募的“三支一扶”人员,被选派到黔江区新华乡从事扶贫工作,2年服务期满后,他毅然选择继续扎根基层。5年来,他与驻村工作组积极引入资金和项目,让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安村和石钟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郎克清是丰都县十直镇农业中心副主任,作为“三支一扶”计划的一员,他在丰都县农村从事禽畜免疫工作已达8年。在担任镇兽医站站长期间,他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次,培训人员1.3万多人。同时,他还积极帮助养殖户拓展市场。目前,养殖业已成十直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深受群众的好评。
在我市,有成千上万像熊亮、郎克清这样扎根基层,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我市不断充实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在全国率先为贫困户家庭子女等四类考生制定“三支一扶”考试绿色通道。
同时,我市不断推进基层专业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出台边远贫困地区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倾斜、工资高定和专技人才职称倾斜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发展力度,组建专家服务团,在乡村规划建设、农旅融合发展、产业技术保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提供服务,既解决乡村引才引智需求点多分散,缺乏有效渠道和财力保障问题,又以项目制方式组织专家,从经费资助、职称政策、评优评先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调动了专家积极性,为脱贫攻坚汇聚起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对口扶贫奏响“协奏曲”
靶向施策精准帮扶见实效
腊肉、黑木耳、干花菇……前不久,一场“党员扶贫公益行·特色农产品进机关”——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消费扶贫专场活动在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行,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的党员干部带头采购扶贫农产品,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在市人力社保局对口帮扶的开州区扶贫商品展台,该局派遣到开州区岳溪镇沈家村的驻村扶贫干部梁波带来沈家村纯藕粉、干花菇、青花椒等土特产,向同事们进行推荐,推销村里农户和企业的土特产品。市人力社保局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还通过各自的微信群,将活动信息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和邻居们,带动邻居和朋友一起来购买特产助贫脱困。
据了解,2017年以来,市人力社保局领导多次带队前往对口帮扶的开州区大进镇、岳溪镇、满月镇开展慰问调研,累计发放慰问金、援助办公设备超过50万元;先后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40余万元,并积极协调其它社会帮扶资金380余万元,助力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
依托在大进镇设立的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市人力社保局先后组织市农科院专家30余人次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结合大进镇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进行科研成果推广转化。
同时,市人力社保局全力落实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下达任务,两年内拨付资金250万元,用于大进镇金炉村茶叶加工厂基础设施改造,支持生态茶园建设。协调各方资源,落实帮扶项目资金220万元用于贫困村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改造。
此外,市人力社保局积极推动消费扶贫,组织职工购买了近120万元大进镇扶贫产品,局职工食堂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农业银行APP人社网上扶贫商城;举办了“党员扶贫公益行·特色农产品进机关”市人力社保局消费扶贫专场等活动,推广扶贫农产品品牌,帮助贫困户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力社保局有关处室还与大进镇云凤村、金炉村党支部积极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围绕“党建+扶贫”实施精准帮扶。共开展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11次,先后51人次下沉扶贫一线,党员实现全覆盖对接。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聚焦开州区对口扶贫乡镇困难群众缺岗位、缺技能、缺保障等问题,靶向施策、精准扶贫,切实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推动困难群众加快脱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社力量。”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