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MB0N31975G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0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事务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事务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提供服务。 承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事务性工作 承担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事务性工作 承担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及执法的事务性工作 承担建筑行业资质管理的事务性工作 指导建筑行业工程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工作 为建筑节能管理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 |||
住所 |
重庆市渝北区金渝大道66号 | |||
法定代表人 |
郑勇 | |||
开办资金 |
20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512.3 |
727.3 | |||
网上名称 |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事务中心 |
从业人数 |
63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总体情况 (一)质量安全清欠形势保持受控态势 1. 质量安全监管有力。累计监督项目909个,造价约1104亿元,面积约4088万㎡。其中,在建项目583个,造价约826亿元。竣工验收项目326个,造价约278亿元。新开工项目299个,造价约334亿元。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安全事故。 培育年度优质工程项目35个,其中,鲁班奖1个,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市巴渝杯优质工程奖13个,市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奖16个,市市政金杯奖 2个。培育市级文明工地42个,市级扬尘示范工地30个,其他工程奖2个。《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建筑工地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与综合应用》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新区全年获得的市级以上奖励占全市比例高达25%以上。 2. 清欠形势总体平稳。共协调解决拖欠纠纷52件次,涉及农民工工资约4224万元、人数2148人。未发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 (二)建筑业企业产值呈平稳增长态势 注册建筑业企业共计669家,其中特级企业3家,一级企业56家,二级企业274家,三级企业194家,不分等级专业承包企业128家,旧版施工劳务不分等级企业14家。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占比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特级企业数量占本地特级企业总数30%,居全市第一。 辖区注册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11.4943 亿元(2019年总产值500.41亿元),较去年增长2.21%。按项目区域产值划分:区内产值为74.58亿元,较去年下降10.31%;区外国内产值为435.1363亿元,较去年上升4.69%;国外产值为1.77亿元,较去年持平。 二、主要工作 (一)奋力迎战新冠肺炎疫情 1. 攻坚克难,打赢防疫阻击战。疫情来袭,全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建管中心迅即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建设领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相关人员取消假期,立即到岗到位,加班加点,连续一个多月无休,对全区所有在建工地进行拉网式排查,严令工程项目不得擅自复工,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封闭管理规定,执行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2. 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建设系统共计召开16次开复工调度会,充分研判,以“三压实”“三到位”“三保障”为基础,规范精炼开(复)工安全验收程序。线上线下结合,主动指导,靠前服务,重点项目配置专员,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打通堵点,大幅缩短开(复)工准备时间,确保条件合格的项目第一时间复工。累计出动指导服务人员2000余人次,开展开(复)工巡查2400余次,稳步推动全区在建项目全面复工。 3. 持之以恒,转入常态化管理。针对建筑工地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等特点,要求施工现场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强化对高风险、中风险地区来渝人员的管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建筑工地环境卫生治理,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的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切实预防登革热等季节性传染病。 4. 减免缓退,助力企业应对疫情。落实《两江新区支持建设项目加快开工复工的十项举措》,全面清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减免政策执行情况,做到应免尽免、应减尽减、应退尽退,释放企业资金压力。共计对217个新开工项目缓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97436.52万元,减免95家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60339.55万元,退还61家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2855.43万元。 (二)强力防治行业风险隐患 1. 多点发力,紧绷安全红线。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工作主线,以项目关键人员到岗、履职为核心,突出危大工程和分包单位管理,聚焦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车辆伤害五类事故的防控措施,开展了“建安”1至5号行动、高温汛期专项检查等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全年共计开展各类安全检查6900余次,查处安全隐患35000余条,梳理超规模的危大工程87项,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6900余份,局部停工通知100余份,全面停工通知16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起重设备专项检查220余次,检查设备954台,其中塔吊761台,施工升降机193台,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152设备现场立即停止作业,对相关责任单位约谈31次,责令拆除设备2台。 2. 全面出击,严控质量基线。扎实开展质量日常监管,实施项目差别化监督,全年共计开展日常监督抽查6700余次,提出整改意见15000余条,发出质量整改通知书136份,发出局部停工通知书25份、全面停工通知6份。开展涉及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监督抽测163次,出具报告535份,抽测结果合格531份,不合格4份。开展绿色建筑与节能专项检查,检查项目57个,总建筑面积443.82万㎡,发出整改通知书17份。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专项检查,抽查辖区14家检测(分支)机构、近三年完工项目以及89个在建工程,下发整改通知书6份。开展混凝土专项检查,召开混凝土搅拌站专题会议2次,检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8家、在建项目42个。开展年末质量大检查,对在建工程参建各方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全方位执法检查,自查阶段共收到项目自查报告450余份。 3. 疏堵共治,守牢稳定底线。对区内83个重点项目进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贯,引导农民工合理合法维权。公开清欠咨询电话,接待咨询610件次,涉及金额9492.8万元,涉及人数4710人。开展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2020年夏季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隐患专项治理、两节期间建设领域根治欠薪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化解欠薪风险隐患。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对建设领域劳资纠纷或欠薪问题引发不稳定因素而造成恶劣影响的10家责任单位列入建设领域拖欠不良记录(黑名单),限期整改并限制其市场准入、招投标和评优评先活动。 (三)全力保障市场秩序稳定 1. 严管重罚,规范市场行为。共计对建筑领域违规违法行为立案451起,罚款5338.446万元。其中,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318起,罚款5010.666万元;未办理安装告知手续擅自安装建筑起重机械设备59起,罚款173万元;质量违法违规行为4起,罚款30万元;安全违法违规行为32起,罚款42.69万元;环保违法违规行为38起,罚款82.09万元。此外,启动简易处罚316起,罚款31.6万元。 2. 实名管理,紧盯关键岗位。依托安全监管系统及“智慧工地”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全面采集、上传人员实名制基本信息,并进行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履职考勤和建筑工人新进场、退场登记,严查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项目经理、总监等管理人员的变更,规范办理流程,严格审查条件,防止项目随意更换项目经理、总监和主要管理人员,优化非国有投资项目人员变更,加强国有投资项目人员管控。共计办理包括施工、监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在内的130个项目人员变更。 3. 动态核查,严格准入清出。对117家以告知承诺方式办理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进行了核查,其中,核查不合格撤销资质6家,核查通过率89.92%。办理企业标准化考评121家,116家合格,5家不合格。对3家因安全生产许可证被暂扣的企业进行了复查。配合市安管总站对区内建筑业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条件动态检查5家次。 4. 自主考核,加强从业管理。制定《重庆两江新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和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工作方案(试行)》,顺利承接市级下放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考核,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权限。对辖区企业安管人员资格考核共计670人次,其中401人通过考核并颁发电子资格证书,通过率为61.19%。 5. 扫黑除恶,净化市场环境。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工作原则和要求,结合建筑领域工作实际,开展扫黑除恶宣讲活动1658次,发放宣传资料1428份,指导现场悬挂标语856条,共对457个项目开展线索排查。 (四)倾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1. 一书一表,简化程序提速服务。对工业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重点招商项目及配套项目,申办提前开工登记和质量安全提前介入监督服务实行“一书一表”,即一份承诺书、一张申请表。全年,共计办理提前介入项目59个,其中房建项目18个,规模119.2011万㎡,造价59.9609亿元;市政项目26个,造价40.7873亿元;其它项目15个,造价1.8829亿元;办理提前开工登记项目22个,其中房建项目21个,建筑面积99.0539万㎡,造价23.2345亿元;市政1个,造价0.55亿元。 2. 前松后紧,优化告知承诺管理。对标对表实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制定《关于优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施工许可核查的清单和标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发现申报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依法依程序撤销施工许可决定,并建议纳入失信行为管理。共对262个项目进行了施工许可告知承诺核查,发出整改通知书71份,撤销8个项目的施工许可证,核查通过率97%。 3. 划型分类,精准督导帮扶企业。集中暗访164个区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视频取证,形成可视化问题清单。召开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质量安全稳定形势约谈专题会议,通报问题、分析成因,促进国有企业建设单位首要责任落实。对区内拟升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十四五产值规划开展调查摸底,认真落实阶段性社保减免、企业稳岗补贴返还及困难企业、小微企业社保缴费基数调整等相关扶持政策,助推辖区企业优化升级。 (五)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 双向施策,建设品质提档升级。推进基础公共设施品质提升,严格落实《两江新区建设工程品质提升方案》要求,市政项目商品砼、水稳层、橡胶沥青面层应用基本达标,排查发现并督促整改检查井约350余个。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品质提升,严格落实《房地产项目品质提升两年行动》要求,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交付阶段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开发项目分户验收抽查,严控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前问题清单消项清零,全面提升开发项目交付标准,提高群众接房满意度。 2. 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工地形象。提高施工围挡、施工大门、作业区外立面等技术标准,全面淘汰仿声屏障围挡。强化文明施工监管,共计开展品质提升与施工环保检查1900余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000余份。坚持样板带路,以“智慧工地”示范项目、智慧小区、市级文明工地及礼嘉片区、江北嘴片区、悦来会展城、悦来生态城、协同创新区为重点,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形象品质示范项目。进一步巩固扬尘控制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智慧工地”现代智能信息平台作用,督促企业落实控尘“十项规定”,打赢蓝天保卫战。 3. 定标核准,推进工程质量标准化。建立企业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实现新开工项目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签署率100%、竣工工程永久性标牌设置率100%。施工过程中要求明确分部、分项工程及关键部位、关键环节质量责任人,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中的作用,促进质量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5个项目新入选2020年度重庆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实施计划,占全市23.8%。 (六)着力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1. 信息赋能,强化“智慧工地”建设。全面落实“智慧工地”实名制管理、人员考勤、工资专户、环境监测等18项应用,有效提高监管效能。拓展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考核管理系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线上申请功能,有效缩短考试、发证时间,缩减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申请时限50%以上。系统中累计企业用户1890家、个人用户52447人、实名制采集人员424631人;报送监理报告 5273 份、生成检测报告 71.5886 万份、混凝土出厂报告 3.3774 万份、混凝土用量 280.85万m³;通过系统落实“一金三制”工作,共计发放农民工182627人、工资49.8527亿元。创建市级“智慧工地”项目205个,占全市“智慧工地”项目比例达30%,创建区级“智慧工地”项目530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 技术升级,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累计按照装配式建筑条件要求出让土地70宗,用地面积12930亩,计容建筑面积约1324万㎡。着力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建海龙两江装配式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可满足300万㎡装配式建筑需求;重庆亲禾预制产业基地和重庆创高装配式装饰装修基地已投产运行,年产能可满足100万㎡装配式建筑需求。大力实施装配式建筑,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约291.2万㎡。其中,建成项目91个,约183万㎡;已开工建设政府投资项目25个,约72.2万㎡;开发项目3个,约36万㎡。协同市住建委分别在万科森林公园、龙湖创佑九曲河项目成功举办全市装配式建筑现场观摩会2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向阳 联系电话:13635496737 报送日期:2021年03月25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