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0年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0年度)

发布时间:2022-04-13 14:15
发布时间:2022-04-13 14:1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90480E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0年度)

单 位 名   称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宗旨和

业务范围

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   主要包括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验测试 提供农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 组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等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负责种植业野生资源保护 主要包括开展外来生物入侵调查、预警和防治技术推广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村325号

法定代表人

曾荣

开办资金

768(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

0

网上名称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从业人数

35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0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圆满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全面完成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市级技术报告、工作报告的编写、审查和报送工作,与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完成对区县污染源普查验收,启动并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应用开发,形成9个专题技术报告。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污普办的肯定,被评为表现突出集体。 二、深入推进农业资源生物安全管理。一是持续深入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在城口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重点区域启动了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搜集野生植物资源185份,涵盖观赏、果树、经济、粮食、蔬菜及药用六大类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宜昌橙、京梨猕猴桃、葛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多种珍稀农业野生植物,已制作标本23份,待分类学鉴定4份。全市新发现野生猕猴桃、野大豆、野核桃等野生植物30余种,分布面积达12万亩。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野生大豆、金荞麦、莼菜等6个原生境保护区实施保护性监测,加强管护巡查,落实保护措施;在武隆区实施异位繁殖保存野生植物26份,其中18份为《农业部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物种》名录珍稀资源。启动农业资源保护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全市首个农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数据库,为全市农业资源信息的系统化、可视化、数字化搭建平台,提高了资源保护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二是持续推进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指导区县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灭除工作,在涪陵、九龙坡、秀山、开州等区县,采取区域多点普查与专项考察相结合方式,对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掌握外来入侵生物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启动“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威胁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GEF—IAS)项目,计划通过5年的实施,达到“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控制和管理框架得到改善”的目标。   (三)持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管理。督促协调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重点对农田氮磷流失和农膜残留进行监测,全年采集水、土、植株样品1152个,获取有效监测数据7966个。二是启动市级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建设。完成《重庆市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实施方案》的编制,拟在全市新建200个地膜监测点,重点涵盖蔬菜、烤烟等用膜量较大的产业和区域,初步形成地膜残留监测体系。三是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环境风险监测评估。结合全市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10个区县启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生态环境风险监测及其预警,对规模化经营农业的产地环境开展过程监测与评估,目前,巴南区已完成,渝北等9个区县正有序推进。四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指导第三方机构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点例行监测,完成878个监测点采样送检。五是切实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监测能力培训5次、练兵2次,先后通过国家认监委、农业农村部、市认证认可协会、市农业农村委等单位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确保实验室监测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四)示范推广应用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总结提炼形成一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其中有7项纳入全市2020年农业主推技术、1项纳入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一是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技术集成专项。组织市农科院、永川区、巫溪县等10个区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集成技术筛选,总结形成全市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典型和模式,初步形成“1+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技术集成成果,即1个市级技术成果和5个区县级技术成果。二是协助开展地膜覆盖替代技术监测评价。会同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西南大学在璧山、南川等开展蔬菜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示范500亩,协助西南大学对全生物降解膜环境安全开展评价,完成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急性毒性环境安全评价,结果表明,田间应用条件下,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环境无不良影响。赴南川、巴南、潼南、璧山等区县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效果专题调研,形成《重庆市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情况调研报告》。三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管控与修复试点。指导璧山、南川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修复技术指南和技术总结报告,并得到了专家认可。协助生态处完成农产品产地类型划分和低镉吸附玉米、水稻品种选育工作,在九龙坡、南川、彭水等10个区县采集土壤样品702个、玉米及水稻样品1230个。 (五)协助开展重大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技术支撑作用,协助相关处室开展重大项目实施。一是参与人居环境农村改厕工作。协助完成全市38个区县527个改厕整村推进村台账信息建设和审核,赴区县开展改厕明查暗访、现场督导等工作。二是参与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管理。加强对区县技术指导和进度调度,指导各区县及时开展项目问题整改,协助完成审计署重庆特派办的审计调查,参与完成2016-2017年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市级验收。三是参与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技术管理指导。参与制订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协调组织开展技术审查,督促各区县实施进度,全市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工作高质量完成,圆满完成土壤污染防治年度考核任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张文普联系电话:13628433189  报送日期:2021年02月20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