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581466748J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0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蚕桑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蚕业科学技术研究,促进蚕业健康发展。 承担蚕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 开展蚕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培训 提供蚕桑种质资源保护、蚕桑技术指导、良种繁育与推广、蚕种冷藏、浸酸、浴消等服务 | |||
住所 |
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上坝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新民 | |||
开办资金 |
3724(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2995.54 |
24455.87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
从业人数 |
170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及中央编办《关于批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办法>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4号)有关规定执行。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坚持以发展蚕业为使命,稳中求变,不断深化公益职能 1.提升蚕桑生产科技水平,保障良种需求。开展蚕桑生产科技攻关,良种繁育新技术新机械应用试验效果突出。通过改良生产系统、研制新置机械、优化改建蚕房蚕架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全年繁育母种3024蛾,原原种9576蛾,原种4.88万张,一代杂交种4.64万张,为全市提供优质蚕种7万余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蚕种出口面临严峻挑战,积极协调助力6家单位共9.026万张蚕种顺利出口土库曼斯坦。 2.优质技术服务,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组织市级科技特派员和技术骨干多次赴涪陵、黔江、云阳等6个蚕桑主产区开展消毒防病、小蚕共育、桑园管理及经营模式等巡回培训指导,推动新型经营业主开展蚕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现场+线上”方式开展市点青散卵定量定座收蚁及小蚕共育培训会、蚕桑标准化示范推广服务和全市山地特色农业蚕桑体系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培训会及推广,服务受众达1万人次,推广优良蚕品种1.5万张,优良桑品种800亩以上。先后对秀山、武隆、云阳、涪陵、潼南、合川、铜梁等地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扶贫,多次对秀山隘口镇平所村果桑基地开展技术回访,帮助实现盈利,贫困建卡户8户成功脱贫。 3.创新形式,提升科普实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和重要来访等活动10余场,接待1万余人,不断扩大科普基地影响力。开辟线上科普通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美篇等网络平台制发蚕业科普推文和视频共40期。开发科普展教品,首次编制发行了蚕桑科普读物《蚕宝成长日记》,新添宣传刊物《蚕桑丝图册》,不断丰富科普服务形式,打开蚕桑科普新途径。新增蚕桑科普拼图、饲育观察盒外观设计授权专利和科学技术成果1项。 4.举办行业品牌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一是承办的“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三届蚕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市行业内外共21家参赛队100余选手同台竞技,规模空前,为行业技术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行业人才质量的提升。二是承办的“2020年茧丝绸特色产品消费暨蚕业科普活动”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活动邀请了成渝两地及等周边省市30余家单位参展,同比增加30%,参展商品种类、数量和质量较去年都有较大增加和提升,现场引入直播带货,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展示。活动接待市民5万余人次,蚕业科普受众达1.2万人次,销售产品1万件,实现产品零售额311.5万元的骄人成绩。活动成功的举办获广大市民好评与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并在重庆新闻联播播出,以促消费为目标,扩大影响,不断拉动行业市场占有率。 二、科技创新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1.项目研究取得积极成果。在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结构的优化,面临政府支出的缩减大势下,院科研团队实现申报立项7个,院自立项目3个。高质量完成2019年市科技局绩效激励引导8个项目和2019年重庆市茧丝绸发展7个项目结题验收。今年新获授权专利2项、申请已受理专利3个,新增科技成果1项,发表论文7篇。桑树桑黄人工栽培技术现已进入室外扩繁栽培技术优化阶段,正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家蚕抗逆性品种选育工作进展顺利,成功选育1批抗逆性家蚕品种育种材料。人工饲料小蚕共育技术基本成熟,全年使用人工饲料饲育家蚕10余批,并在黔江、武隆、涪陵等7地农村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果桑挂果期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温光调控可延长桑椹挂果期超10-15天,效果明显。 2.开展科创交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承办了全市科研院所“聚合院所科技资源,探索科技融合创新”研讨交流会,共50余家科研单位的68名领导专家参会,促进行业横向交流和产业创新融合。积极参与成渝两地茧丝绸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会同蚕总站起草形成了《关于将蚕桑产业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联合四川省农业厅起草了《成渝协同打造千亿级蚕桑产业发展方案》等,积极为川渝蚕桑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大力推进现代蚕桑智能化院企合作,助推实现智能养蚕设备3.0研发,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参加《重庆市蚕种管理条例》修订答辩,并提出积极意见。参加了由陈敏尔书记主持的全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座谈会,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三、聚焦市场需求,促进现代蚕桑多元化发展 一是扩大规模开展桑果采摘活动。坚持疫情防控和促销工作两手抓、两不误,联合北碚区缙云山等区域周边特色文化、农业产业,开展桑果采摘活动,吸引游客2万人次游桑园、摘桑葚、观桑景、体验养蚕等,提供采摘、销售桑椹21.4吨,实现各类收入近50万元,同比增收7万元。二是大力开发推广蚕桑特色产品。促进桑叶面、桑椹发酵酒、桑叶茶、蚕丝被等蚕桑特色产品深度研发和成果转化,与公司项目合作推广,抢抓市场资源。由我院研发的“桑优源”牌桑叶面、“葚么”牌小支瓶半干型桑椹柔红发酵酒产品和“蚕妹子”牌纯桑蚕丝被陆续投入市场,效应较好。三是筹建桑枝食用菌研发基地。利用我院帅家湾闲置房屋土地,积极开展规划布局、工厂式改造升级,建设基地研发桑树桑黄等高端桑枝食用菌,将我院废弃桑枝变废为宝,提高桑园经济附加值。四是深化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蚕桑特色商业街和A级蚕桑生态园。通过院危旧房屋改造项目,以沿江200多亩桑园为载体,建设蚕桑特色商业街和A级蚕桑生态园,形成蚕桑文旅商产业链。生态园规划设计已完成,将包括多彩果桑采摘、桑树品种资源保护、优质桑果原料试验示范和蚕桑特色房车营地4个园区建设。蚕桑特色商业街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全面进入招商运营阶段。积极响应、参与重庆市文旅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会发起设立,成为会员单位,推动蚕桑特色产业和文旅融合的跨越发展,不断拓展延伸。 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院在大足区开展蚕桑示范基地试验,形成“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建成蚕桑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中国智慧蚕业产业园),建成2000亩水肥一体灌溉化高质量桑园、1个小蚕共育示范园、2个机械化大蚕饲养车间和1个数字化智慧化指挥控制中心,今年晚秋首次养蚕试验,产业园产茧量突破4000公斤,实现当年见效益的成功示范,体现了蚕桑业投入产出的效率,吸引了区10余个乡镇观摩学习,大足区区委书记亲自带队调研和考察,对基地在地方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二是与黔江区政府共同推进基地建设合作,加强技术服务,协助黔江区申报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充分展现我院在产业规划、技术咨询、产业政策研究等各方面配套技术服务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蚕种生产许可证: 重庆市蚕种(生)证字[2020年]第001号 有效期:2020年3月8日至2023年3月9日 蚕种经营许可证: 重庆市蚕种(经)证字[2020年]第001号 有效期:2020年3月8日至2023年3月9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本院被市科协评选为“2020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本院在市商务委组织的脱贫攻坚专项评比中,获集体嘉奖。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刘靖尧 联系电话:17782329410 报送日期:2021年03月15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