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1年

重庆科技学院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1年度)

发布时间:2022-04-27 14:07
发布时间:2022-04-27 14:0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402162W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重庆科技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科技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高等学历教育 相关科学研究、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 相关社会服务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法定代表人

尹华川

开办资金

25089(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85688

243278

网上名称

重庆科技学院

从业人数

1623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上一年度,我校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时报送年度报告,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2021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建设为抓手,聚焦大事要务,深化内涵建设,推进综合改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学校办学实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建设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一、强化领导,举旗铸魂,立德树人使命永担在肩 (一)党委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坚决将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坚决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 (二)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严格落实学校《二级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二级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等制度,持续强化二级院系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及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均由党总支先行研究再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坚决将讲政治贯穿到课程建设始终,严格学术活动政治审查,对拟邀请的校外人员的思想政治倾向和报告内容进行把关,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党务工作队伍坚强有力。配齐配强基层党务干部,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组织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络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务工作者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认真落实学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学校50个教师党支部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大力落实党建业务双抓双促,推行党员教师为学生入党培养教育的导师管理机制,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根基筑牢筑实。扎实开展党校培训,持续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党史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学生党员志愿者的身影长期活跃在疫情防控、校园安稳、社区服务、暑期“三下乡”等阵线。持续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引领示范、身作表率,树立了良好学生党员形象。 (五)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聚焦铸魂育人,成立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细化方案》,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推动思政课教学评价综合改革,将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问卷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断提升。深入推进“翻转课堂”实践,在全市10余个社区、乡镇建立了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被人民网、新华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六)思想道德建设引向深入。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了《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细则》《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系列活动、讲座、主题班会2000余场。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教育,组织革命遗址遗迹研修学习70余次,有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 (七)思政工作队伍配齐配强。全年转聘、引进教授和优秀博士13人,启动新一轮辅导员招聘工作,思政课师生比、专职辅导员师生比全面达标。优化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体系,推动思政教师职称评审“三单”,制定辅导员岗位双线晋升实施细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和专职辅导员津贴分配办法等,足额落实思政课教师人均每月2000元、专职辅导员人均每月1000元的专项津贴,有力保障了思政工作队伍的激励待遇。多人入选“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累计1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和市级以上部门批示推广,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二、对接需求,突显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扎实推进 (一)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制定并落实学校《培育市级一流学科工作方案》,开展“十四五”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及重庆市重点学科申报,校级立项24个重点学科,获批“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大力推进学位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成功获批重庆市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紧贴石油、冶金行业和安全领域、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产业链建设学科专业链,重点服务国家及重庆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专业建设有力开展。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设普通本科专业2个,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4个;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持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1个、复评1个、专家进校考查3个,2021年学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数量居全国本科“学院”首位。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6个市级项目全部通过终期验收,2个产业学院获批重庆市示范性新型学院,学校获批重庆市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瞄准新工科、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入推进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全校67个本科专业分别对接重庆6+1支柱产业、10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5大服务贸易专项,专业对产业的价值贡献度持续提升。 三、聚焦育人,强化内涵,人才培养成效持续彰显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大力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和案例库建设,6门市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5项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获批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9项,9项市级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非标准答案考核课程达到开课总数的80%以上。不断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授权专利等成果数量较上一年度显著提高。全年新增导师252名,5个市级导师团队通过结题验收,获批市级联合培养基地6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和团队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本科生培养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成功获批重庆市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项目;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项,教研教改项目数量与质量均有提升;持续完善“基础实践—综合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实现“一专一赛”全覆盖,全年本科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858项,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前300中位列192名。 (三)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对标对表提前谋划学位点专项评估工作;扎实推进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校内专业评估;持续加大人才培养过程监督检查力度,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扎实开展各类学生的学位授予审核工作,切实做到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审查;不断完善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深入开展以非标准答案考试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加大过程性考核和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突出课程考核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四、突出应用,强化创新,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 (一)科研经费再攀新高。全年获批科研项目累计907项,科研合同经费达到2.73亿元,到账经费达到2.2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与配套资助,投入4670余万元用于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研发(R&D)经费投入合计25318万元,较2020年增长21.21%。 (二)项目申报量质齐升。全年获批纵向科研项目295项,横向项目612项,总量较上一年增长15.1%,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30项,重庆市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89项,获批数量整体位于重庆高校前列。 (三)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大力推动高层次平台建设,学校非常规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设项目列入重庆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油气生产安全与风险控制”实验室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大力培育青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出台学校《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并确定首批资助名单,为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培育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力度,获批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个、重庆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学校省部级科研团队建设总数达到14个。 (四)双创工作成效明显。推动落实大创谷的“一核六园”建设方案,积极打造重庆科技学院大创谷特色园,全年引进孵化项目(企业)67户,承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等多个品牌活动,众创空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导的“创孵中国·重庆站暨首届成渝双城特色载体论坛”中,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为特色获批成渝十佳特色载体称号。 (五)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全年发表学术论文521篇,出版学术著作26本,专利申请147件,专利授权208件,发布国家标准2部,其他标准4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6份。获得省部级及一级学会、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9项,完成专利转让19批次,专利权和申请权转让61件,转让标的107.54万元。 五、引培并举,久久为功,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 (一)人才队伍保障有力。全年统筹安排52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直接用于人才引进方面的经费达4172万元,出台了校领导联系专家、博士后工作等10余项制度,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人才工作专题会研究与人才相关的议题180余个,人才引进质量、人才项目获批数量、师资培训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队伍结构不断向好。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人数达129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20余人,占比48%,博士566人,占比43.8%,较上一年度提高约4.6%,“双师型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53%,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达34%,有力保障了教学一线师资力量。 (三)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成功签约周守为、杨永斌两位院士,现有5位院士为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把脉定向。成功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余名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组成创新团队,并推动学校重庆非常规油气开发研究院等项目的建设。全年引进博士92人,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12人次,其中9人次均为学校自主培养,并在相关行业领域取得一定影响。 (四)人事管理规范有序。坚持师德引领,修订师德师风系列文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以破除“五唯”为导向,持续健全完善“1+6”考核制度体系,进一步构建了“近悦远来,能上庸让”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绩效激励导向功能,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学校全年教学研究、学科科研激励性绩效奖励金额达到1200万。 六、以生为本,严管厚爱,学生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日常管理平稳有序。深入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等活动,组织辅导员专题讲座、主题班会2500余场,举办“毓秀讲堂”20场,精心打造的《重庆科技学院辅导员“行走课堂”》第二辑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坚持抓好学风建设和日常管理,上课迟到现象大幅减少,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寝室卫生显著改善。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举办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大赛,承办重庆市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相关赛事并获奖12项。丰富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三下乡”实践活动获得重庆市先进团队、先进个人9项。持续开展劳动实践育人工作,组织2万余名学生参与教室保洁劳动,劳动保洁区域占地约25368.38平方米,保洁合格率达96.78%。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全年学校未发生安全稳定责任事故。 (二)学籍管理规范到位。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开展学籍管理工作,全年为5147名2021级新生注册学籍,新生注册进度为100%,新生学籍信息核对率100%。处理学籍异动1073人次,审核和出具在校生的各类学籍学历证明3000余人次,对学业未达到学校要求的607名学生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重庆科技学院《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限: 自2017年05月17日至2022年05月17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一、学校绩效激励导向作用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为后续绩效分配实施提供坚实政策依据。二是确保有效激励。根据重庆市关于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相关要求,从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财务经济指标等方面总结学校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相统一的激励机制。 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1年度,学校成功获批重庆市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个产业学院获批重庆市示范性新型学院,学校获批重庆市第二轮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858项;学校“智慧工厂绿色能源管理及智能配电实践基地项目”顺利获批教育部“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兴安惠中’国际化安全类人才培养”项目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立项。众创空间获批成渝十佳特色载体称号。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一、重庆汇贤优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款4.01万元。(2021年1月25日) 二、重庆纳德腾泽投资有限公司捐款3万元。(2021年10月14日) 三、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捐款2.8万元。(2021年10月19日) 四、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捐款8.2万元。(2021年10月26日) 五、重庆锦煌智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捐款2万元。(2021年12月21日) 六、重庆市旺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款5万元。(2021年12月 29日)

填表人: 孙先武  联系电话:15823940851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23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