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09410568Y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长江师范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长江师范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 |||
法定代表人 |
蔡家林 | |||
开办资金 |
47993(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54031.14 |
253524.44 | |||
网上名称 |
http://www.yznu.cn |
从业人数 |
1607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2021年无变更事项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8.47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1055.8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学历留学生近200人,少数民族预科生近100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78人,副高职称363人,博士学位教师469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54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为加快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学校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综合排名升至309位,在全国173所师范院校中排49位,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落实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学校党委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情况,严格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从严加强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政治把关。高标准配齐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专职组织员等党务工作队伍,充分保障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引导学生党员在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好表率作用奠定组织保障。 (二)抓牢“思想政治教育”主线。一是继续深化思政课“四化”改革。全面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出台《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长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新获批市级课程思政教改专项5项。二是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思想教育生活化”新路径,建设“4H养成教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打造“印象鉴湖”等美育品牌16个,形成了“345”学生治理体系和“125”课堂育人体系。三是精细做好思政队伍外引内培。通过公开招聘新增辅导员38人,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外引内调,新增心理咨询教师4人。通过学科归队和校内招聘补充思政教师15人。四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落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着力提升思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获市级思政课教学能力竞赛奖4项,在重庆市2021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及论文评选中获奖17项。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对标“一流”标准,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对标国家级、市级一流专业建设,制定《“十四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印发《国家一流专业与国家一流课程实施建设奖励暂行办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支持力度,新增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30个专业上榜2021年教育学科排名。 (二)贴近服务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突出应用特色”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专业调整,贴近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定位所需,建强旅游管理专业;对接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加大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力度;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推进农业专业建设。 (三)围绕深化内涵,推进专业认证评估。深入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围绕学校发展,完善专业认证评估文件5个,完成校内47个专业质量评价,并形成《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报告》。及时编撰《长江师范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汉语言文学与音乐学两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完善教学管理。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出台《长江师范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长江师范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教研教改等方面作用。二是建成新一代教务系统。完成新一代教务系统的上线运行和整体验收工作,实现教务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和教学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服务,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运行的支持力度。三是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四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信息化等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庆市教改项目30项,其中重点项目9项,获批市级新工科、新文科项目7项,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60项。四是抓好师生各类竞赛活动。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共计23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86项,比2020年获奖数量提高87%;在最新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中,我校排名226位,较上年提高57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居第12位。 (二)抓好项目建设。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科专业群,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通过重庆市验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市级智能类特色专业验收等级为优秀。积极培育市级产业学院,智慧环保产业学院、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学院获批评重庆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三)强化质量保障。一是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研发《长江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问卷》《课堂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有序开展“三期”检查、听课、巡课等日常教学检查,严格把关“两新”课堂质量。二是切实做好毕业生论文抽检工作。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强化过程化管理,修订《长江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联合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开展四校联合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四)就业质量取得新成绩。学校毕业生考研成功录取657人,较上年增加81人,占毕业生人数12.8%;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6.2%,特情学生落实率达97.91%,就业率居全市前列。 四、科研创新水平获得新提高 (一)科研项目稳中有进。2021年立项国家自科基金5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超过2位数;立项教育部、市科技局等省部级项目47项,其中重庆市社科规划年度项目22项;组织实施在渝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合作项目1项。 (二)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科研经费投入科学、使用合理。各级各类科研到账总经费连续5年超过1亿元。 (三)科研平台全面提升。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申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新型研发机构1个和教育部科研平台3个。组织申报“重庆市2021年高校创新研究群体”,成功获批2个。组织参加“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线上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在所有参展高校中,参观我校展台人数位列第一)。对我校各类科研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信息、运行情况和开放共享开展进行全面登记备案和考核。 (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成果转化动力,规范成果转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筹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项经费。与涪陵区科技局拟联合实施“博士先驱‘科创+产业’发展行动”。 (五)积极服务地方发展。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组建的龙眼荔枝团队、榨菜遗传育种团队成为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聚焦页岩气产业智能化技术需求,建设的页岩气光纤智能感知技术团队、高性能环保型含能材料及器件团队成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新时代“大武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协同创新团队、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团队获批市级创新团队建设,武陵山区绿色发展新型智库成为市级新型智库;聚焦生态之城建设,与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协会等单位开展合作项目多项,服务绿色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师资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健全党委全面领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二级学院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党委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联系服务专家信息库。全年慰问专家学者20余次。 (二)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修订出台《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关于公布2021年人才引进条件和待遇的通知》,提高学校引进人才质量以及与学科专业的匹配度。制定招聘计划21人,并通过市人社局官网、高校人才网、学校人事处主页发布。全年考核博士8名,签约博士3名,公开招聘辅导员招38人,学校人才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更加优化。 (三)高层次人才引培成效显著。一是精准做好领军人才柔性引进。全年共柔性引进省部级以上人才11人;聘为巴渝学者讲座讲授6人;参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5人,参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6人。二是做好高层次人才培育。大力培育学科带头人,做好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培育和推荐。全年开展10余个人才计划项目的培育与推荐,总计13人次入选。成功推荐1个团队到教育部参加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评选。 (四)人才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一是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出台《人员编制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编制分类管理、动态管理,核定人员编制内科学设岗,匹配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二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修订出台《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关于公布2021年人才引进条件和待遇的通知》,提高学校引进人才质量以及与学科专业的匹配度。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推荐与激励暂行办法》《教师低职高聘管理办法》《人才引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更好地激发现有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优化人才评价政策。修订出台《职称评审办法(2021年修订)》《职称申报条件(2021年修订)》,健全“3+6”职称评价体系,为更好地促进各类人才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学生教育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推进日常管理精细化。出台“安全教育管理20条”,压实安全教育管理责任,成功干预危机事件20余起。严格疫情防控。落实晨晚检、轨迹监测、进出校门管理等。强化学生社区治理。逐步形成“定格、定人、定责、定序”的网格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成立楼栋学生党支部并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学生工作力量下沉。 (二)推进资助育人精准化。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922人,建立资助工作台账,对七类贫困学生进行了精准资助;实施榜样引领、暖心关怀、阳光帮扶和素质添翼工程,开展校领导午餐会、结对帮扶、朋辈帮扶、微心愿征集、困难学生慰问,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让困难学生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 (三)推进学籍管理精确化。进一步规范学籍相关管理流程和条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修订完善《长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和《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四)推进就业服务精诚化。建立了就业工作过程化考核机制,拓展毕业生就业行业和领域,组织线上线下双选会6场,开展宣讲会70余场,发布招聘信息1320条,提供职位21200余个,岗人比超过10:1。建立和完善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台账,设立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基金,切实帮扶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七、国际合作交流呈现新格局 (一)国际合作成效明显。学校先后加入“成渝双城—马来西亚高校联盟”、“重庆与中欧班列(渝新欧)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联盟”,为十四五期间拓宽国际合作交流奠定基础。成功获批2021年度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援外项目1个。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完善英文招生网站宣传,招收来华留学生21人。指导2017级毕业生顺利办理所有毕业手续。制定国际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试行)、寝室管理方案,修订外国留学生校长奖学金评审细则,不断规范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三)涉外监管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教育涉外监管法规政策,严格审核国外合作院校资质,目前与38所国外院校开展师生项目合作,这些院校均在教育涉外监管网公布的名单中。一年来,教育涉外监管工作无一例责任事故。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22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获“重庆市 2020 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教委) 2.获“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称号(市教委、市发改委) 3.获“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重庆市文明办、市教委) 4.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称号 5.获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6.项目《“百年党史 百年英模”——走近乡土英模》在2021年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培育建设工作中被评为“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团市委 市学生联合会) 7.获“第六届全国学生 学宪法 讲宪法 活动重庆市决赛”团体一等奖(市教委)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杨小容 联系电话:13996838199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03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