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3年

重庆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

发布时间:2024-05-11 10:40
发布时间:2024-05-11 10:4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4902X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3  年度)

重庆社会科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社会科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建设新型智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传普及和咨询服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法定代表人

刘嗣方

开办资金

608(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人民政府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19.2346

2798.9988

网上名称

重庆社会科学院

从业人数

123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3年,我院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社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生动实践这条主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认真贯彻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来院调研指示要求,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抓手,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牵引,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摆脱思维束缚、打破路径依赖,统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自加压力、开疆拓土、奋力争先,开放合作、协同攻关,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成势,各项工作整体重塑、系统变革,取得显著成效、迈上新的台阶。 市委主要领导来院调研指导院工作,相关市领导关心、支持我院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具体要求。作为代表单位之一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重庆日报》等专访;在市级部门党组(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和市直机关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中均被确定为“好”等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扎实有序推进;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联合承办长江文明论坛,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与四川省社科院携手联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创设举办一苇大讲堂等系列研讨活动;推动中国社科院与市政府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并落实协议内容。组织全市专家学者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屡创新高,数量居全国前列;咨政研究成果报送量和获市领导批示量均大幅增长,作为地方社科院参谋助手作用显著发挥;《改革》影响因子持续提升,《重庆社会科学》首次入选北大核心期刊;多个集体和多人次分别荣获市级先进表彰,多项工作被有关部门通报表扬。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 坚守社科院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属性定位,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一是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教育引导全院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将“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持续提升“政治三力”,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健全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确保落实到位、一贯到底。 二是纪律规矩落细落实。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纪律作风要求,对不按要求请假的公开通报并约谈批评。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定期向分管市领导报送《每周工作动态》。规范干部职工接受采访和外出参加公务活动等行为。纵深推进巡视整改,巩固拓展整改成效。持续深化“八五”普法,法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抓紧抓实肃清工作,贯彻落实市委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十项举措,持续深入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全面彻底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落实市委关于熊雪、郑洪两案以案促改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月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系列工作,守牢意识形态、安全保密、反奸防谍三条底线。推动院网改版并持续优化内容,及时上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重大活动,转载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及市委重要工作动态。 二、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确保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完善“2345”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多层次多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 一是主题教育深入扎实。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全院党员干部经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市委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我院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中国社会科学网、七一网、《重庆日报》刊登、宣传我院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相关情况。 二是领导班子带头示范。全面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常设议题”制度,院党组成员、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带头领读领学、中心发言和交流研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院主要领导为全院干部职工上“学好用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等专题党课,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他院领导结合分管领域和干部职工思想、工作实际上党课或作学习辅导。 三是丰富形式创新开展。及时为全院党员干部配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理论著作和读本。分专题分领域模块化梳理汇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汇编我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跟进学习、交流研讨。深化实施“书香满院”活动,策划推出“好书推荐”专栏,组织开展读书分享。 三、着力抓好研究阐释,推动理论创新体系化学理化 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生动实践,突出对党的创新理论原创性、原理性贡献开展研究阐释,注重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大众化宣讲,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助力党的创新理论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创建工作落地见效。统筹力量组建创新工程工作专班和专班办公室,制定“1行动+1方案+N管理办法”,确定首批试点单位、试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工程研究团队,面向全国发布首期研究选题指南。作为全市首批全域试点单位印发实施院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重点任务推进机制,工作进展得到有关市领导批示肯定,被市委改革办有关刊物宣传推介。陆海新通道制度型开放与数字化应用实验室成功申报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工作,建成“2+10+6”研究阐释平台,组建“17+9+43”专家矩阵,有关市领导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创建工作成效。 二是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走深走实。组织全市专家学者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生动实践,在党报党刊发表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文章,彰显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组织编撰《中国式现代化“六观”》《新思想领航新重庆》等理论著作,编辑出版《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集》。市中特中心策划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专项选题,立项一批中特理论项目。组织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层宣讲,接受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媒体采访,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理论研讨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举办“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系列两江思享论坛。创设一苇大讲堂,邀请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聚焦经济全球化、金融改革等举办系列睿见两江开放发展论坛和智汇两江论坛,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四、创新构建大成集智机制,持续提升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能力水平 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建言咨政,产出一大批有辨识度和转化价值的咨政成果。 一是服务市委中心工作高质高效。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和美丽重庆、数字重庆等内容报送《决策建议》和咨政信息,报送量和批示量都远超历史最高水平。咨政信息在市委办公厅信息计分排名中列全市第8、所在板块第1。积极拓展渠道,通过中央党校《研究报告》、市政府办公厅《决策参阅》、市委研究室《参阅》、市委党校《领导视窗》等报送系列咨政报告并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设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有关舆情分析报告获批示肯定。 二是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和重庆市发展研究奖的牵引撬动和资源整合作用充分发挥。精准研判、及时发布研究选题,规范立项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组织和引导全市咨政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修订出台《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发展研究奖奖励办法》,进一步推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序推进第九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评选工作,积极开发数智化评奖管理系统。 三是大成集智工作机制有效构建。坚持资源共享、平台共搭,与市委网信办、合川区政府、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与高校智库合作,联合四川省社科院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化改革等重大课题攻关。邀请全国知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来渝调研座谈,集智聚力为我市深化强村富民改革建言献策,有关成果获市委领导同志批示,纳入了市委工作安排,转化为了工作举措。 五、加快建设优势学科,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贡献 积极发挥基础研究对应用对策研究的理论支撑作用,大力培育具有优势特色、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需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一是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优化院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每季度召开学术委员会。调整和重组一批研究基地、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研究定位更加清晰、研究跑道更加聚焦。扎实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资助重大研究项目和重要著作出版,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有关研究人员顺利进站。 二是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突破。除国家级课题立项总体持平以外,其余科研项目、成果数量均为近五年新高。全年公开发表论文、CSSCI期刊论文同比分别增长28%、29%,出版学术著作是2022年的6倍。全年立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较2022年增长145%。 三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稳步提升。《改革》再度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同比分别上升22.9%、21%,多篇首发论文获国家部委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奖项;《重庆社会科学》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复合影响因子同比增长9.6%,首次入选北大核心期刊。《重庆学习论坛》《宣讲参考》,以及《重庆蓝皮书》《重庆经济年鉴》越办越好,出版首部《重庆数字经济蓝皮书》,策划出版《数字重庆》《美丽重庆》皮书。 六、坚持把人才强院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方位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以高层次人才支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多渠道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以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契机,积极向市委编办争取编制。优化引才措施并首次引入心理测试环节,借助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载体,采取遴选、转任、军转安置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引进常态化和来源渠道多样化,人才签约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二是多举措培养使用优秀人才。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规范开展选拔任用,平稳有序推进参公人员职级晋升。持续加大“上挂下派外炼”力度,推荐年轻同志分别到中国社科院、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研究室等单位挂职或顶岗锻炼,深度参与重大专题调研、重要文稿撰写和大会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完善新进博士“一对一”跟踪培养机制和青年科研人员到帮扶一线蹲点调研工作机制。推荐新进博士研究生入选“江北英才计划·塔基人才”并获资助。 三是全方位监督管理干部职工。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科研人员产出优秀成果的有效措施,强化青年科研人员“六个一”年度目标任务刚性约束。研究制定《在职职工兼职和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完成专项清理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马丽娜  联系电话:13996296663 报送日期:2024年04月12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