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868XM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癌症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肿瘤病诊治、预防、科研和教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咨询卫生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保健与健康教育全市肿瘤预防和规范化治疗提供技术指导 | |||
住所 |
重庆市沙坪坝区汉渝路181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永忠 | |||
开办资金 |
215761(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差额补贴)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6026.11 |
301381.55 | |||
网上名称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从业人数 |
2648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已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以加强医院党建为立足点,强化政治责任担当(一)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意识。一是高要求抓好党建理论学习。医院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党委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多维度系统推动理论学习。全年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4次,撰写心得体会43篇,获重庆大学党委中心组学习创建示范班称号。二是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印发《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举办为期一周的领导班子专题读书班,配发学习资料413套,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推动党支部实地研学全覆盖。班子成员围绕医院发展7项重点课题开展调研,检视问题36个,制定整改措施98条,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决策建议41个,主题教育成果深度融入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三是高质量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医院章程,以“两个主动”“三个必须”落实党委书记、院长沟通协调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持续优化议题全流程管理,确保决策过程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全年召开院长办公会46次、党委会63次,研究决策重大事项274项。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清廉医院。 一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持续开展廉洁文化及清廉医院建设,编写《清廉医院建设应知应会》人手一册,将廉政建设氛围全面融入医院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依法执业培训,开展3次行业作风大学习及4次行业作风建设自查。二是纵深推进腐败专项集中整治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开展院级培训教育14场次,制定并更新12类台账清单,收集自查报告174份。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委会定期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和保密工作,全年对外宣传报道1021篇,无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四是持续推动巡视巡察整改落实。党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情况,建立健全长效常态机制巩固整改成效,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 (三)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量。 一是提升支部标准化建设内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委委员深入联系支部讲党课全覆盖。创建159个支委责任区,387个党员责任岗,建设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院党建工作专刊》刊载。获评学校“两优一先”荣誉29项,妇瘤中心党支部获评重庆市教育工委先进党支部,22名同志获重庆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名同志获重庆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6个党支部荣获重庆大学先进党支部。党建品牌案例荣获“2022年度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二是推进变革型组织试点创建。医院作为首批“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试点单位,以“五大行动”为有效创建载体,以“五型组织”为主要建设内容,着力推动党建统领“三项重点任务”做深做实,创建亮点入选《重庆卫生健康情况》,在“七一网”专题报道。三是提高干部人才队伍战斗力。严格落实选人用人程序,根据医院内设机构调整优化,开展新一轮干部配备选任工作,选拔优秀年轻干部50名,新增基地医院挂职副院长2名,对外输送综合型管理干部2人次。1名同志荣获“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四是增强统战群团组织凝聚力。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支持统战人士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医院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血液肿瘤中心获批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头颈肿瘤科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医院青年及集体荣获重庆大学“两红两优”奖项55个。 二、以加强医疗能力为关键点,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一)巩固基础医疗质量。 对标新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加大“322专项工程”考核权重,开展“两级两类”(院级及科级、观察及考核)医疗质量安全指标考核,常态化促进基础医疗质量提升。落实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严格手术权限监督管理,2023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同比下降0.29%。推进VTE防治能力建设,2023年住院病人风险评估率为93.87%,成功通过全国中心认证,获评全国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推进“双轨积分制”,加强医师个人医疗行为监管,严肃违规病例处罚整改。提升感控及放射防护管理能力,实施多个专项行动,全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I类切口SSI率等指标持续下降。持续提升护理质量,医疗机构床护比、跌倒发生率等8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人荣获中华护理学会2023年“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 (二)提升专科服务能力。 以“双控”“双会”为工作保障,提升主治疗患者占比、控制内科床位使用率等关键指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积极推进日间诊疗,日间诊疗例数同比增长24.12%。全年开展130个临床路径病种,入组完成率95.43%,临床路径出院占比77.96%。单病种病例上报率达93.21%。落实肿瘤分期评估策略,多维度推动临床规范诊疗行为,2023年我院TNM分期评估率95.89%。 (三)强化医疗救治能力。 建设“三位一体”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推进青年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工程,搭建院级急危重症紧急救治平台,缩短肿瘤患者急危重症识别到救治时间。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应急救治能力。持续强化三基三严技能培训,在2023年重庆市三基三严大比武中,分别荣获委属单位医生组第二名和护理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打造特色医疗技术。 完善多学科诊疗制度,2023年新增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3个诊疗小组,扩大多学科诊疗病种范围。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管理,规范申报流程,强化评估管理,2023年增立新技术新项目34项,其中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球囊反搏、脑功能区肿瘤术中唤醒等新技术,对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及外科技术能力有重要意义。 (五)发挥癌症中心职能。 获批国家癌症中心9个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持续完善全市肿瘤质控体系建设,组建渝西分中心。获批“深部热疗”“肿瘤消融治疗”2项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基地。拓展重肿云健康平台建设,实现5G远程指导的心电、超声、手术等新应用,2023年新增开展远程诊疗业务医院7家,业务量较同期上升31%。推进适宜技术管理,完成2023年全市118项应结题项目和第一批5家应用示范基地验收结题。 三、以加强科教创新为着力点,学术成果收获累累 (一)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一个工程两大计划”,对标对表国内龙头学科,高度凝练学科方向。医院获批重庆市癌症防治中心。肿瘤放射治疗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药学部获批重庆市临床药学(抗感染)重点专科、中医肿瘤治疗中心获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强化创新主体和资源的协同联动,2023年成功获批(教育部)智能肿瘤学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优化样本库建设,全年新入库样本2.2万份,出库1.1万份;当前在库样本20万份,样本利用率为63.53%。 (二)科研成果攀上新高峰。 优化国自科申报机制,挖掘学科交叉融合点,加强对成熟科研团队及青年人才的培育支持,加强成果梳理评估、转化指导,医院科研成果产出加快涌现。2023年立项科研项目207项,其中纵向项目189项。纵向项目中,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科技部国合司2023年度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1项(首次获批),省部级项目47项,厅局级项目122项,院校级项目10项,合计获批纵向科研经费1361.3万元。立项横向科研项目18项,合计获得横向经费143.99万元。以第一/通讯作者(均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53篇(影响因子累计达866.811,平均IF 5.67,单篇最高IF 51.1);牵头编写著作21部;牵头编写指南共识5部;获得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消毒供应中心和肝胆胰肿瘤中心两项目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累计达893.1万元。医院科技创新成果斩获殊荣,吴永忠教授团队获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向廷秀教授团队获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揭榜攻坚赛金奖第一名;王维教授获第八届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 (三)学术影响呈现新水平。 2023年,医院期刊矩阵更趋完善,创办高水平期刊《智能肿瘤学杂志》,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中国药房》杂志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CI)在全国67种药学学术期刊中排位第一。承办多个重要学术会议,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承办CACA技术指南“液体活检”“内分泌保护”发布暨精读巡讲活动,邀请多位院士参加,现场参会代表超3000人,线上观看总人数7267万人次。承办2023哈佛医学院归国学者论坛。承办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血液肿瘤分会场(重庆),线上观看人数达25.8万人。 (四)临床研究迎来新发展。 新启动临床试验项目148项,目前在研488项,牵头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30项,新增合同金额1.1亿元,位列全国GCP机构排行总榜第49名,重庆地区第1名。持续优化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管理工作,新启动IIT研究17项,目前在研78项,较去年增长20%。开展临床研究规范行为警示教育,严格进行临床试验项目质量管理,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重庆市药监局多次现场核查。 (五)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 一是院校教育序列持续完善。充实导师队伍,现有博导20人、硕导74人,获批市级研究生导师团队。招收博硕士研究生49人,17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新开设肿瘤学博士课程1门,共承担本-硕-博9门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新设立院级教学项目,获批市级、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二是住培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内科、外科、影像科通过国家级住培专业基地市级初审。遴选年度住培师资345人,其中责任导师109人,院级师资培训覆盖率100%。新招收住培医师27人(西藏代培1人);首次结业考核通过率达96%。三是创新开展专科人才培养。全年接收进修人员120人次,其中中级以上70人次。新开展了热疗培训班、CACA指南培训。举办继教项目国家级15项、市级58项,线下参与达1.2万人次。 四、以加强内部治理为发力点,促进治理效能提升 (一)持续优化管理创新。 一是优化专项管理机制。深化融合发展共同体工作内涵,优化结队科室结构,加强与“三联动”机制配合,建立“融合-联动”考核评价制度,保障工作机制流畅运行,切实提升管理效能。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医院质量与安全分析,开展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培训,高效解决医院质量问题,全年报送解决院内不良事件63例,国家平台报送不良事件200余例。二是提升职工综合素养。常态开展管理培训、英语培训、科研培训,积极组织案例申报,营造学术氛围。参加第七季中国医院管理案例比赛,获奖8项;参加第八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获奖4项。组织47名院内外专家开展高质量管理讲坛16期52个课程,培训3390余人次。开展行政素养、质量管理、管理学术、运营管理4个系列专项培训33个课程,培训人数114人。举行院内青年医学英语竞赛,参加第三届全市卫生系统英语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二)创新人事人才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人才聚集。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加大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拓展自主招聘渠道,全年共计招录217人,现有职工2648人,同比增长5.2%,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92.41%,高级职称285人,博士198人,硕士726人。领航人才计划成功签约国家级人才3人。二是加强人才项目建设。1人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获得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称号,李咏生团队荣获重庆市中青年医学卓越团队。三是稳妥有序实施职称改革。坚持尊重各学科领域规律,不断完善导向鲜明、公正平等、灵活多样的人才评价体系,全年完成申报各类专业技术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50人。四是严格执行薪酬管理。贯彻落实薪酬制度改革,完成1+10院内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基于综合目标导向的薪酬考核分配体系。接受国家卫健委、天津市卫健委等各级调研3次,市级交流汇报7次。 (三)加强医院运营管理。 一是做好经济运营管理。坚持“过紧日子”意识,严格全面预算管理,完善6大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力。完善院科两级成本分析,优化绩效核算模式。深化业财融合,加强临床科室运营指导。二是推动医保综合管理。以“1113”基础质量管理为抓手,夯实医保基础管理。以问题导向,推进模拟医保飞检,开展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全面查堵漏洞。持续推进DRG付费改革工作,针对重点病组开展DRG专项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2016年1月4日-2031年1月3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重庆五一劳动奖状2023年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重庆市援外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全市“三基三严”大比武荣获医师团队第二名、护理团队第一名 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第九届重庆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 2022 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工作先进单位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杨振中 联系电话:13677687878 报送日期:2024年02月28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