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403739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重庆市文化创作室)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文化艺术创作,促进文化繁荣。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影视、动漫作品创作制作 | |||
住所 |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4号 | |||
法定代表人 |
黄猛 | |||
开办资金 |
15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1.1 |
98.58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重庆市文化创作室) |
从业人数 |
17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2023年度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以党建为统领,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中心党支部以党建为统领,以主题教育和巡察整改为牵引,真刀实枪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达到新的高度。一是事业导向激发活力。今年以来,针对中心多年在职称、岗位、干部方面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心党支部迎难而上,通过制定职称评审、岗位竞聘、中干选拔办法,建立了事业导向的人才成长机制。全年共有9名员工获得晋级晋职,其中,1名专业技术人员获评正高职称,5人岗位晋升成功,提拔2位优秀员工为中层干部,力荐1名中干担任副主任并获得任命,形成了满怀希望、干事创业、团结协作的蓬勃气象。 二是前瞻谋划引领发展。今年以来,中心党支部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市艺术繁荣发展的全局,针对我市艺术创作的痛点难点问题,自加压力,主动策划开展了四个课题调研,足迹遍及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和9个市级院团、10余个区县,形成了“重庆本土原创音乐传播推广”、“渝东南民族民间戏剧传承创新”、“开创‘戏剧房子’创作孵化新模式”、“设立重庆艺术基金”共4个调研报告。同时,主动谋划推进川渝创作合作、本土原创音乐传播推广、渝东南民族艺术传承发展、艺术援藏等项目,不断矫正中心在新时代文化强市中的坐标。 三是检视整改不留退路。对标委党委要求,中心党支部针对主题教育梳理和巡察反馈的5个方面的17个突出问题,实事求是检视反思,对照检查,制定了32条整改措施,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做到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将整改事项落实到具体部门及具体人员,确保“条条有措施,项项有结果”。目前,中心自己能整改的已基本整改到位,同时,制定和完善了经费管理、办公用品管理、资产管理、稿费发放管理、新媒体审核发布等制度12项,切实做好了主题教育和巡察“后半篇文章”。 二、围绕中心,服务文化强国、强市大局 一是紧贴重要节点和重大选题组织创作。瞄准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大节点,积极组织本土艺术创作库编剧黄波、陈国亮创作话剧《一路青山》并推荐市话剧院转化立项;中心编剧熊明国参与创作重大选题电影《人民的儿子》、电视剧《浴血征程》;中心作家谭竹的散文集《独坐美丽的夜》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编剧孙强参与的重点题材话剧《天坑问道》完成剧本修改打磨并即将复排;传播部编辑王睿撰写的《浅析我国舞台艺术发展新气象》被收录入文旅部艺术司主编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评论集》。 二是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与四川省剧目工作室联合举办2023中国(川渝)民族戏剧创新与发展大会,川渝艺术家藏羌戏剧传承发展调研采风活动,“2023年川渝地区戏剧编剧人才培训班”“2023年川渝地区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与江津区联合组织渝西音乐走廊创作研讨活动;邀请21名四川专家参与我市14项艺术创作项目评审。 三是聚焦提升渝东南文化辨识度。艺术内参“渝东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亟需打造标识性艺术作品和品牌艺术活动”被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专报采用;与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联合开展渝东南戏曲非遗项目传承创新调研采风和渝东南音乐舞蹈资源调查与转化利用项目合作,《酉水河湾》《菖蒲盖的草原酉水的河》《幺妹喊你吃鸡杂》等文旅宣传作品在各大媒体播出;积极推动酉阳桃花源景区和彭水蚩尤九黎城景区文旅融合创作提升项目。 四是加强艺术创作系统性谋划。开展本土题材电视剧(网络剧)选题研讨活动,初步形成“重庆市电视剧(网络剧)选题参考举要”;制定《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重点选题,其中有两个选题被列为国家级选题;积极推进“重庆市本土原创音乐传播展示平台”建设。 三、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艺术创作新局面 一是聚焦精品,创作项目服务更加规范、专业。优化市级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项目立项和结项申报指南,严格申报材料、评审流程和评审要求,一年来,选取专家100余人次,组织项目评审23次,市级大型创作项目评审全部提交专业评审报告,确保了市级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项目质量。邀请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领导来渝调研,组织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动员会、评审专家大会,编辑《2014-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重庆市立项项目成果汇编(舞台艺术卷)》,下沉院团逐个开展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辅导,2024年度申报数量超出历史最高水平30%。 二是强化组织,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多彩。一年来,策划组织“川江(重庆段)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创作”等创作采风活动9次;主办话剧《一路青山》、组歌《追太阳的人》、交响乐《酉水人家》等作品研讨会5次;举办戏剧沙龙、音乐沙龙、文学沙龙、影视沙龙、院团长沙龙等沙龙活动27次;组织剧本集体改稿2次;组织市级舞台艺术专家和本土艺术人才观摩优秀剧目100余人次。 三建好平台,不断提高艺术聚合能力。立足专业性、艺术范儿和时尚感,成功改版《重庆艺术》,受到出版界和艺术界好评,并开始吸引市外编剧投稿。微信公众号“渝有艺”改版上线,LOGO、栏目内容和版式焕然一新,粉丝量增加60%。新挂牌城口、酉阳2个艺术创作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总数达到9个。组织艺术家赴区县开展讲座6场,其中,创作部主任李卫东的讲座《坚守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入选重庆“文旅精品课程”;特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郭晨子赴渝,受到戏剧爱好者热捧。 四是合作共赢,不断拓展创作业务领域。创新援藏创作合作思路,中心领导亲赴西藏芒康调研并撰写《邦达仓主题创作策划方案》,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受到昌都和芒康的高度评价;加强横向合作,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三峡文物考古口述史》创作,与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合作开展《重庆市舞台艺术创作史述》(暂定名)和《渝东南音乐舞蹈资源调查与转化利用》;探索与文化企业开展资源合作,务实解决了中心业务发展与人员编制不足的突出矛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胡佳渝 联系电话:15123363355 报送日期:2024年05月10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