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2022年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2年度)

发布时间:2023-06-14 16:18
发布时间:2023-06-14 16:1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401856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培养大专、中专学历工业人才,促进工业发展。采矿、建筑、机电、财经、勘测、计算机等学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 工业专业技术开发 工业专业技术培训及服务 电教服务 科学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圣泉街道南北大道南段1111号

法定代表人

张进

开办资金

9342(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47022.6

145921.64

网上名称

https://www.cqvie.edu.cn/

从业人数

993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2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变更了住所,没有违法犯规等情况。

(一)决战“双高”建设,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1.专业群建设全面深化。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组织申报新专业4个,撤销专业1个,修订56个专业72个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渐进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29门,建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34门;获认定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7门、市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门;4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成安全技术与管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专业数字化改造和内涵建设,优化校内资源布局,协同育人平台发布活动10006场次,第二课堂参与学生达367391人次;利用信息化手段维护、管理全校196间实训室,建成8间智慧教室。立项建设校级规划教材56部,建成新形态教材12部,公开出版教材40部,申报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8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获批立项市级教改项目16个、市级教育综改项目2个,3个教学成果推荐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 2.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成《大学生入党培训三十讲》在线精品课程,录制教学视频30个、教学课件30个,制作在线题库200道,选课学生超3000人。思政教师1人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重庆市第二届“最美教师”称号、1人获评“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8人获得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4人获“上好一门课”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奖项,1人参加重庆市教委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课展示活动。 3.人才培养效果有力显现。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教类型化全过程教育体系建设。与重庆文理学院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2个,与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开展“专本贯通”联合培养项目5个,与工商校、工业校开展“中高职贯通”联合培养项目6个,与重庆市10余所中职学校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10个。在4个二级学院实施 “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联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班培养学生3422名,订单班培养学生1000名,校企联合培养总人数同比去年增加400余人;联合企业编制“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材5本,制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8项。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和指导,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在双创类大赛中获“挑战杯”国奖银奖1项;获“互联网+”大赛金奖1项、铜奖3项,取得学院双创国赛首金的突破。 4.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深化。立足重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一对一”计划,推行“五协同”模式,全年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13份;获批立项市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1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3个市级双基地项目通过验收。修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组织5998名学生分赴2954家企业开展实习实训。 5.招生就业工作坚强推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录取学生6013人,24个招录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率均为100%,并且招生计划一次投档率达99.88%。统招(普通类)已录取的1455人中,本科线上人数164人,本科线上优生率11.27%。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承办教育部“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专场招聘活动,全年累计为学生提供49216个岗位,岗位需求比约为1:8。加强学生专升本指导、组织工作,应届升学2106人; 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05%。 6.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拓展。CEC人才培养模式、“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标准等在国内49所院校及社会组织及德国莱茵、泰国东方技术学院等41所海外院校及企业推广,《高职国际合作“CEC”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实践》获得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艺大学(斯坦金)举办重庆高职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国际学院,招收首届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专业69名学生。完成中德莱茵产业创新中心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等5个专业教学标准,30个课程标准,通过德国莱茵认证后,将于2023年推广至泰国、坦桑尼亚。连续5年获得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资助,中泰职教联盟完成24个中文+职业技能课程标准,平台上线36门课程,选课人数超5万人次;泰国17所学校103支队伍参加了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国际技能大赛(泰国赛区)。中非合作项目组织制定专业标准3个、专业通用课程标准11门并承办教育部非洲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培训坦桑尼亚管理人员、骨干教师、高素质土木类国际化人才150名。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师资力量实现增量提质 1.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举办人才工作大会,提出“强化一个主基调,坚持两个并重,改革三项机制,推进四大行动”,对未来三年人才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完善《2023-2025年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等8个文件,制定并施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试行)》等7个建设方案,拟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修订)》等5个工作草案。加大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高层次人才引进出现新局面,切实改善非编教职工待遇,继续坚持“破五唯”和“回归教学本位”的要求,强化“分类成长、优绩优酬”用人倡导,进一步推进按实绩贡献区分收入差距。 2.教师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丰硕。立项建设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7类32项;获评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及团队10个;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新增49名“双师型”教师、39名校级骨干教师,组织199名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践,4名教师入选“第九批双千双师”项目,6名教师获评省部级技能大师。获批重庆市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选拔基地4个。教师获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个团队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教学能力比赛,其中1个进入决赛。 3.教师专业素养显著增强。完成20名博士招聘工作,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为后续高层次人才引培提供基础。重点遴选校级人才及团队32个,投入建设资金近500万元。2022年公开招聘入职64人(其中博士9人、思政教师4人、辅导员20人),同时完成520名校外兼职教师合同签订与管理工作;全年集中开展各类教职工培训10余次。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1.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学校成功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高校,改革经验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案例;入选教育部思政司“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 “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立项教育部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打造,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暨“中国梦”体验场馆建设进展顺利,与三圣镇天宫村联合共建1个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基地。 2.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方案》,形成促学风长效机制。以学生自诊为抓手,组织学生合理制定大学三年规划和学年计划;以奖惩机制为导向,全面修订学生奖励评选、违纪处分、申述处理等相关文件,明确立德树人导向。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改造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升级改造7间新型党团活动室,升级改造了2间“智慧学习室”。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制度,严抓资助育人,做学生学业无忧的担保人。为134名家庭困难学生减免学费75.535万元;针对疫情防控期间5299名困难学生上网课发放流量补贴金额26.495万元;全年为28324名学生发放总计各类奖助金约2116万元,实现应助尽助。 3.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强能培优。辅导员“强能培优”工程实现新突破。成立辅导员素质能力发展中心,打造辅导员交流学习、技能展示、素质提升的一体化平台;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数据,有针对性开展辅导员集中培训5次。辅导员获重庆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荣获特等奖1项,实现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零”突破,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1名辅导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辅导员”。 5.深化改革创新共青团工作。构建党委领导下团组织主导的团学组织体系。召开团代会,选举市第六次团代会代表;召开学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团及学生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开展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系统组织“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学习教育主题宣讲6000余场次,100%覆盖团员青年。组建120余支“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团的千余名师生深入重庆多区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荣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单位1项,重庆市优秀组织单位1项、优秀团队3项、先进工作者2项、优秀学生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新注册志愿者60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56余万小时,圆满完成“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志愿服务等工作。校团委荣获重庆市共青团工作年度考核“特等”评价,校团委书记获评2022年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6.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体育课程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修订《公共体育》课程标准,强化体能测试,合理分布体育成绩构成比例。全年组织学生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定向和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大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重庆市大学生武术比赛获乙组男子团体第三名。制定学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从5个部分18个方面明确了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内容和步骤,建成3个美育实践基地,1名教师入选重庆市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实践周、劳动教育必修学分,打造“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联动”的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创建“学生劳动教育积分清单”并制定相关考核实施办法。在万州区、江津区、奉节县建立3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 1.科研能力持续提升。构建“贡献导向、质量导向、协同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申报第四批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组织优势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智能警用约束椅” 已开发形成第三代样品,院士工作站申请餐厨垃圾处理相关专利3项,结题3项课题。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国家级项目4项,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35项)创历史新高;开创学校发明专利转移转让先河,科技成果转化11项,涉及金额1198.634万元,较去年基础上增长15%;面向全国开展技术项目73项,到账经费1170.58万元,同比增长31.57%;论文著作发表总数共311篇,同比增长12.18%。 2.继续教育稳步增强。围绕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部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丰富培训类型领域。逐步构建继续教育(培训)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培训工作制度完善,专业资源充分整合的继续教育体系。全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5万人次,培训经费881万元。 3.乡村振兴服务有效拓展。牵头搭建 “新农校”21所;通过消费帮扶,采购助农产品54.35万元。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相关做法得到经信委帮扶集团领导高度评价,做到第一书记派出最多、帮扶进度见效最快、帮扶举措最实最细。 (五)加强综合协调,办学保障能力不断夯实 1.基础设施建设高效推进。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共享实践平台、生活服务用房、综合体育馆及配套设施、数字与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多个项目按期推进;完成了新一轮物业招投标工作。扩建校区工作有序开展,基本明确200亩征地范围,编制完成4版扩建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2.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优化财务管理效能,正式启动基本账户、零余额账户等开户银行变更遴选工作;搭建智慧资产管理系统,彻底解决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效率不高的难题。上桥校区剩余土地置换收入返还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3.图书信息管理持续向好。新增纸质图书36400册,生均增量为2.14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1169110册,生均图书总量达到114册(含电子书),可使用的可使用的电子图书达145万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重庆市矿山协会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认定证书》,有效期2025年6月30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的重大奖项、教育教学奖项或荣誉,集体和个人获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奖项或荣誉共110项,其中学校或部门获奖5项,教师获奖47项,学生获奖58项。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2022年接受捐赠总价值1642.62万元,其中设备1635.2万元,现金7.42万元,设备全部用于学生实训实践。现金已使用2.72万元,用于学生奖学金。

填表人: 胡健嘉  联系电话:15025556762  报送日期:2023年03月20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