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2年

重庆师范大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2年度)

发布时间:2023-06-19 10:44
发布时间:2023-06-19 10:4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4019447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重庆师范大学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重庆师范大学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开展人才培训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法定代表人

孟东方

开办资金

339892(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43028.1

351049

网上名称

www.cqnu.edu.cn

从业人数

2129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2年,重庆师范大学紧紧团结、带领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守教育报国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学校“四个五年行动计划”和“十四五”规划,改革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高质量特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全局,引领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加强宣传宣讲、研究阐释,征集理论文章100余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200余次,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制定《重庆师范大学巡察工作规划(2022—2026)》,对4个学院党委开展政治巡察。 三是不断加强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6次,二级单位集中学习1600余场次。强化用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学校获评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和网络舆情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二级学院党委全覆盖,专职组织员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6700余次。纵深推进党建“双创”工作,6个市级“双创”项目通过验收。疫情期间,校外355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 五是狠抓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副处级领导干部46名,提任科级干部56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抓实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有效落实高校主要领导“爬坡专项”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培训处科级干部748人次。评选表彰学校“担当作为好干部”8人。 六是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强化。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监督执纪全过程,作风建设持续向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七是统战工作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和党外代表认识队伍建设,1人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2人次当选市政协委员等职务,11人次入选市区两级无党派人士重点人物库。建言提案等被采用和立案77项。 二、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是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最大程度保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和事业发展的影响。 二是疫情防控措施动态优化。健全防疫工作专班,及时优化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时刻保持平急转换。做实闭环管理,有效排除疫情传播风险。 三是物资保障服务及时到位。加强健康驿站建设,强化防疫物资保障,畅通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全校学生同上“抗疫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四是同心抗疫彰显重师力量书写重师精神。疫情防控期间,全校上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展现出重师人敢于担责、勇于奉献、不惧困难、能打硬仗的优秀形象,凝聚了重师人向险而行、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落实教育规划与改革目标,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 一是教师教育发展特色凸显。积极融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协同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召开审核评估工作动员会,明确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二是依法治校工作扎实推进。召开依法治校工作会,完善依法办学制度体系,修订《重庆师范大学章程》。法治宣传教育和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三是内部治理不断优化。强化校院两级管理,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优化目标考核方案,充分激发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一校三区”的办学空间格局。深化重点项目督促机制,全年重点督办任务32项。 四是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制定实施《重庆师范大学分类发展建设方案》。增强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成文件制度“废改立”87项。加强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和成果运用,获市教委教育咨政征文奖项8项,新增市级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2项、结题2项。 五是直属学院发展建设取得成效。优化调整直属学院职能,全力推进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教师教育工作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10余项。积极推动非学历教育向高质量委托培训转型发展。加强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等智库平台建设,获批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3项。成立重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培育,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奖项20项。 六是重庆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成绩显著。坚持中心事项“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断完善中心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1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7项。瞄准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大力推进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推进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楼建设。 四、坚持以本为本,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是本科教育教学成效明显。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认证。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大会,“点、线、面结合”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新增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3项。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12项,市级教改项目40项。 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遴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打造优质课程、教材和案例库,新增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教学成果奖及教改项目22项。强化研究生学术科研与创新实践,研究生获得创新创业、教学技能等奖项500余项。研究生培养成效获《重庆日报》整版报道。 三是学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水平。加强思想政治阵地建设,《中国教育报》两次报道学生工作经验。坚持“五育并举”,纵深推进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嗨!信仰》艺术思政公开课入选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00余项。 四是多措并举确保招生就业提质增效。录取本科生6240人,一本生源占比98.5%;招生研究生2550人,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大力拓展就业市场,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去向落实率86.66%,较去年增加3.87%;研究生毕业生一次性去向落实率86.54%,较去年增加11.33%,就业工作交出“满意答卷”。 五、深化学科人才科研三者联动,学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凸显 一是学科引领取得新进展。加强市级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博士学科点建设。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榜学科11个,较上一轮增加2个,数学学科由B-升至B档。大力推进申博建设工作,成立4个学科发展研究院。获批市级特色学科群4个。 二是人才培引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2人;新增国家级人才4名、市级人才17人次。遴选第七批次校内“博望学者”培育计划38名。实施“百名中青年教师研修工程”,公派访学、研修、博士后等32人。 三是人事工作开创新局面。出台“三定”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推进“三定”工作。顺利开展转岗和岗位聘任工作。持续优化职称评审改革,新增正高19人、副高43人。修订教职工福利费使用管理办法,发放困难生活补贴等562人次。 四是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科研制度不断完善,项目立项数量及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获批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各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8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34篇。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市级奖项29项。完成41个重点科研平台年度考核。“环重师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有序推进。 六、坚持以文化人,重师特色文化进一步彰显 一是传承弘扬重师文化理念。传承弘扬学校文化理念,加大文化建设推进力度,立体式多角度讲好“重师故事”,凝聚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合力。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活力。加强文化建设项目化、基层化和特色化,大力推进“一院一品、一部门一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开展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一批文化精品获市级奖项。 七、坚持开放办学,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 一是国内合作办学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校地、校校、校企合作项目,与10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推出附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8项行动,附属学校发展取得新进展。扎实服务乡村振兴,投入200余万元对口帮扶巫溪县。开展“能量汇聚•薪火相传”校友行动计划,成立地方校友代表处9个、年级校友分会1个。积极开展70 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二是国际合作交流有序开展。新增教育部交流项目、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等项目3项。稳步推进重庆市高校教育国际化特色项目和孔子学院建设。举办首届重庆国际中文教育大赛、第二届川渝地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 八、坚持协调发展,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财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科学合理做好预算执行,实现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全覆盖。规范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基本建设工作推进实施。完成110千伏高压线迁改工作,积极推进实习实训中心、D—3学生生活服务用房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沙坪坝校区电力增容、大学城校区四期工程建设。实施校区常规修缮及专项维修工作,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不断改善。 三是审计效能整体提升。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规范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完成工程预算审核和结算审计29项。 四是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善资产采购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投用电子招投标系统,执行金额1.42亿元。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成部门公房调整,资产运营活力持续增强。 五是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出台相关制度15个。立项信息化项目22个,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件应用建设。 六是编辑出版图情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扎实做好图情资源保障,优化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学报质量和影响力,《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和《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影响因子较去年分别增长51.6%、42.8%。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查档服务水平。 七是校园安全稳定持续巩固。加强校警、校地联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推进智慧消防建设。高质量完成学生军训和应征入伍工作。 九、办好民生实事,师生员工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一是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不断强化。积极发挥工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的作用,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障民生项目资金。增强学生园区育人氛围,建成朗风苑学生活动中心。 二是离退休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人文关怀,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帮助离退休老同志,慰问帮扶老同志697人次,为老同志采购药品、生活物资100余次。 三是学生资助就业帮扶精准实施。完善“助困、扶志、赋能”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精准资助3.5万人次8000余万元。健全研究生奖助机制,发放助学金3000余万元。实行“一生一策”“一帮一”对接等帮扶机制,认真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四是及时回应师生利益关切。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会,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推进“阳光餐饮”,持续改善就餐环境和质量。推进沙坪坝校区医院改造。完成大学城校区第四梦厅改造等,运动场馆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杨新民教授当选为首届中国运筹学会会士。1人获评“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党建工作典型经验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重点推介。 原创情景剧《麻花进化论》获全国心理情景剧大赛第一名。辅导员队伍获重庆市辅导员大赛特等奖、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学校获得国家级社会实践表彰14项,连续29年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连续9年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 新增国家级人才4名、市级人才17人次。获批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各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8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34篇。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市级奖项29项。 学校成功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获评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单位、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质师范院校储备清单,成为2022年重庆市“地方优师计划”唯一试点院校,获评全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级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接收应善良福利基金会(香港)上海办事处捐赠420000元,接收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800000元。

填表人: 吴狄  联系电话:15730041955  报送日期:2023年03月31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