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2年

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2年度)

发布时间:2023-07-05 16:16
发布时间:2023-07-05 16:1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09410568Y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法定代表人

蔡家林

开办资金

47993(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3524.44

254107.43

网上名称

http://www.yznu.cn

从业人数

1475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2年无变更事项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1132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亿元。学校现有21个二级教学院(部),立项建设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2个、重庆市现代产业学院2个。有5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招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0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重庆市一流课程71门。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学历留学生200余人,已与11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40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海智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中国侨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农委创新团队12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个,市级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2个。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为加快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学校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综合排名升至306位,在全国173所师范院校中排45位,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思想政治建设方面 (一)全面加强党的引领作用。学校党委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情况,严格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召开党委常委会35次,校长办公会29次。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科学稳妥推进新一轮机构调整和干部队伍集中调整,提任正处级干部13名、副处级干部31名、科级干部27名,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等结构更加合理。选优配强专兼职党务干部179名,新提任二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9名,带领支部党员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党建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科建设与申硕、课程思政建设等重要任务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2年,全校教师党员获市级以上奖励216项。学生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喜迎二十大·青春勇担当”“青春大讲堂—团委书记讲团课”“百年正青春”“奋斗致青春”等爱国主题教育活动400余场(次),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扎实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受众学生3600余人,4名优秀学员入选重庆市第十六期“青马工程 红岩菁英”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二)抓牢“思想政治教育”主线。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深化“四化”改革,系统推进思政课建设。开发可嵌入《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等思政课程的虚拟仿真产品,开设《走进中华英模:理论与实践》《改革先锋人物讲评》等实践课,构建“大中小幼”学校英模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落实《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请抗战英模检阅青春”获批重庆市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以英模教育为抓手,深化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六协同”建设,获批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单位,获批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院系。按要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按规定兑现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等相关待遇。学校思政课教师获第二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名辅导员评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辅导员先进事迹在重庆高校思政网报道;4名辅导员获批重庆市教委思政研究项目;2名辅导员获得重庆市第十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一)一流专业建设取得突破。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体育教育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获批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历史突破。强化建设指导保障,制定实施《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化学等9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完成对标年度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新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完成方案并通过实施。 (二)优化专业设置。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办精办强师范专业,办需办特非师范专业”思路,大力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专业,初步形成以“新师范”为主体,“新工(农)科”和“新文科”为两翼,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架构,形成了教师教育、艺术传媒、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化工等六大专业集群,分别紧密对接和服务基础教育、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地方基础性行业和支柱性产业。 (三)开展专业评估认证。对49个本科专业全面开展评价,在监测评价管理系统中按时完善相关信息。化学和小学教育两个师范类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第二级认证,物理学和历史学两个师范类专业高水准接受专家进校考查,得到专家好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已通过师范认证的专业按照整改方案实施整改,并在专业认证管理系统中提交年度整改报备材料。 三、人才培养方面 (一)优化教学管理。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27门课程获重庆市一流课程认定,入选课程数位列重庆市同生态高校并列第一,重点打造17门课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严格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进课堂,58门课程选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率100%。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48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4项、一般项目32项。4个实验室,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验收。结合师范认证要求,新建日语专业实践基地3个,优化实习考评标准,强化毕业实习过程管理,保障毕业实习。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共计30项,其中获第二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居重庆市同生态高校前列。2022年学生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等奖190项,增长1.7倍。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我校排名第206位,在师范本科院校中排名第19位。 (二)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印发实施《“四新”建设七大专项行动计划》,召开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部署“七大专项行动”、推动“八项重点改革”。深化产教科创协同,2个市级现代示范性产业学院完成年度任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2个项目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申报答辩环节,精心打造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参与申报市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 (三)质量保障更加高效。成教学任务下达,课程、行政班、教学班课表编制,全面开展学分制重修收费。规范完成教材选用、征订、发放及清查工作,新入库教材83种。组织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各项考务,未发生任何事故。高质量指导毕业论文,本科论文抽检合格率为99%。 四、科研创新方面 (一)研发经费稳步提升。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15875.7万元,较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14766.7万元增长7.5%。2022年各类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合计9102.41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189项,到账经费639.65万元,产学研项目立项332项,到账经费8462.76万元。 (二)科研项目保质保量。制定《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工作方案》《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工作方法》,多次邀请专家进行“两金”项目现场培训。2022年立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年度项目全国排名162,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续5年超过2位数,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实现突破。2022年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97项,产学研项目立项332项,其中,立项重庆市科技局项目27项,较2021年的18项增长50%;立项地厅级项目100项,较2021年的91项增长9.8%。 (三)科研成果更加显著。学校作为第一单位共发表论文398篇,出版著作38部,提交采纳资政建议14篇。获市级社科成果奖16项,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荣获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一等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第三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与涪陵区质量监督局、科技局积极协作、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指导和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申请并获重庆市发明专利资助7.7万元、涪陵区发明专利资助11.55万元。全年科技成果转化经费800余万元,其中推动材料学院一件发明专利成功在环保节能领域实施转化,获转化金额为20.5万元。 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高层次人才服务更加优质。全方位做好人才激励,高层次人才引育配套资金全部增列至人才队伍建设费和人才培育经费,全部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为23名省部级人才配套研究经费150万元,兑现高层次人才服务期满再次资助110.7万元,开展2019年度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聘期考核,兑现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考核国家人才、博士30人,签约国家级人才3人、博士12名、硕士1名,加上培育博士5名,全年博士增量17人;柔性引进人才8人,其中巴渝学者讲座讲授4人。健全学校党委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印发《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党组织、青年师生和高层次人才分工安排》,对接联系青年才俊37人,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31人、青年教师代表6人。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从1361人增加到1368人,师生比1︰16.38;高级职称教师563人,占比41.2%;博士从481人增加到492人,占比36.0%。 (三)人才培育取得新成效。健全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有序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和人才推荐。全年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832人次,批准43名职工读博申请,考取7人。落实学校“人才提升工程”和教师“双能”提升行动,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选派32人参加专业实践锻炼、1人参加重庆市顶岗培养计划(教育部顶岗锻炼)、18人到校内职能部门锻炼、5人到主管部门锻炼、3人到重庆幼儿师专挂职。推荐人才计划项目22个,推荐国家级人才13人、省部级人才73人次。截至目前,获批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人、重庆巴渝学者12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1人,省部级人才获批总量17人。 六、国际合作交流方面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方式,采用线上+线下交流方式,先后与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学院、日本日中文化艺术学院签订协议,新增2所国外友好合作院校。主动寻找契机,参加“中韩大学校长交流会”,与6所韩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重庆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协议》,积极融入国家和重庆市重大战略,为学校下一步国际化工作开辟新的渠道。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产业+’中马智能建造产教合作平台”成功立项,获批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实现我校重庆市级国际化领域最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二)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运行平稳有序。成功获批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认真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2018级71名境内境外留学生共64名学生顺利毕业,通过率达90.14%。 (三)涉外监管更加严谨规范。加强涉外协议过程管理,重新审核国际合作协议内容,对有风险的协议采取重新签约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进行整改,有效降低了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的建设的监督管理,建设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制度,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22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1.获《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20-2021)》蓝皮书撰写单位优秀组织奖(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 2.获“2021年度重庆市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重庆教育后勤协会)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育人品牌》、《“筑梦启航,阳光成长”支教公益项目》在2022年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培育建设工作中被评为“优秀团学工作品牌”(团市委 市学生联合会) 4.获第七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重庆赛区选拔赛市级决赛“团体一等奖”(市教委) 5.获2022年重庆市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市教委) 6.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共青团重庆市委)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谷岩  联系电话:17764859474  报送日期:2023年05月16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